
(1).五國諸侯之長。《書·益稷》:“外薄四海,鹹建五長。” 孔 傳:“至海諸侯,五國立賢者一人為方伯,謂之五長,以相統治,以奬帝室。”
(2).古代守城的小吏。《墨子·迎敵祠》:“五步有五長,十步有什長,百步有百長。”
(3).一伍之長。古代戶籍以五戶為伍,一人為伍長。五,同“ 伍 ”。《漢書·韓延壽傳》:“置正、五長,相率以孝弟,不得舍姦人。” 顔師古 注:“正,今之鄉正裡正也。五長,同伍之中,置一人為長也。”參見“ 伍長 ”。
五種優點、長處。 宋 蘇轼 《求婚啟》:“伏承令女第二小娘子,慶闈擢秀,豈獨 衛公 之五長。”按,此指 晉 衛瓘 女“種賢而多子,美而長、白。”見《晉書·後妃傳上·惠賈皇後》。
“五長”是一個多義詞,具體含義需結合語境理解。以下是其常見解釋及來源梳理:
指古代諸侯聯盟中,由五位賢能者擔任的統領角色,主要負責協調管理諸侯國事務。例如《尚書·益稷》記載:“外薄四海,鹹建五長”,孔傳解釋為在諸侯中選賢者任方伯,以輔佐帝王。
指基層軍事管理職位,多見于《墨子·迎敵祠》中的記載:“五步有五長,十步有什長”,說明當時城防體系中五步設一管理者。
古代戶籍以五戶為一“伍”,設一人為長,稱“伍長”或“五長”。例如《漢書·韓延壽傳》提到“置正、五長”,顔師古注解釋為“同伍之中,置一人為長”。
部分文獻提到“五種優點或長處”,但這一釋義未見于權威典籍,可能是引申或誤傳。
“五長”的詞義演變與古代政治、軍事制度密切相關,需根據具體文獻和語境判斷。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尚書》《墨子》《漢書》等原始典籍。
《五長》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指五個同輩中最年長的人。這個詞通常用來形容某個群體或組織中資曆最深、地位最高的人。
《五長》這個詞包含兩個部分:《五》和《長》。其中,《五》是由部首“二”和“一”組成,總共有四筆;《長》是由部首“冖”和“龍”組成,總共有十三筆。
《五長》一詞最早見于《禮記·曲禮上》:稱五長先生而禮之,以比五猶星之辰,主衆長之序也。意思是在儀式上稱呼五位年長的先生,以比喻五顆星辰的亮堂,并用來表示對輩份較高的人的敬意。
《五長》的繁體字為《五長》。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較為繁雜,對于《五長》的寫法有不同的變體形式,但基本上都是由「五」和「長」兩個字組合而成。
他在這個項目中是《五長》,擁有豐富的經驗和深厚的知識。
五長者、五長之一、五長排行
長者、資深、元老
小輩、後輩、藍領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