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馬後炮 ”。原為象棋術語。借喻不及時的舉動。 元 無名氏 《隔江鬥智》第二折:“大哥須要計較此事,不要做了馬後礮,弄的遲了。” 孫錦标 《通俗常言疏證·武備》引此文作“馬後砲”。《野叟曝言》第二七回:“ 春紅 死後,公子大哭。 大6*奶奶 説:‘人已死了在這裡放那馬後礮,可是遲了。’” 草明 《乘風破浪》五:“你怎麼不早提醒我?馬後炮!”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馬後礮漢語 快速查詢。
“馬後礮”是漢語中的一個成語,現多寫作“馬後炮”,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信息解釋:
原為象棋術語,指棋局中“馬”和“炮”配合進攻的戰術。後引申為比喻事後才采取行動或提出建議,但已無法改變結果的行為,帶有“不及時、無濟于事”的貶義色彩。
需注意語境,避免誤用為中性詞。例如“總結經驗”是積極行為,而“馬後炮”特指無實際作用的“事後聰明”。
馬後礮是一個成語,意為在關鍵時刻出現的人或物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這個成語使用在一種比喻的背景下,比如在戰争中,突然出現的援軍能夠改變戰局,或者在關鍵時刻,一個人的智慧或行動能夠解決問題。
馬後礮的拆分部首是馬和火,其中馬在左邊,火在右邊。馬的讀音是"mǎ",火的讀音是"huǒ"。
根據筆畫數,馬的筆畫數是3,火的筆畫數是4,所以馬後礮總共有7個筆畫。
馬後礮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稽神錄·雜事》這本書中。在繁體字中,馬後礮的寫法是「馬後炮」。
根據古時候的漢字寫法,馬後礮的馬字部分寫作「馬」,用四個筆畫表示。火字部分寫作「灬」,用三個筆畫表示。
1. 老師在考試前突然出現,給同學們鼓舞了信心,真是個馬後礮。
2. 這個項目差點失敗,但是他的創新理念成為了轉機,好像是個馬後礮。
馬前覆水、後悔莫及、礮石臨城、馬到成功。
搶在關鍵時候、事半功倍、臨危受命。
坐以待斃、束手無策。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