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童年。古代男女未成年前束發為兩結,形狀如角,故稱。 明 無名氏 《鳴鳳記·拜谒忠靈》:“自幼與 嚴東樓 為挽角之交。”
“挽角”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wǎn jiǎo,主要用于指代童年時期。以下是詳細解析:
基本含義
指古代男女在未成年時将頭發束成兩個發髻,形狀類似“角”,故用“挽角”代指童年。這種束發方式是中國古代常見的兒童發型,類似“總角”(《詩經》中“總角之宴”即描述此發式)。
文化背景
古代兒童發式具有年齡标識功能,男孩女孩在成年前均梳此類發髻,成年後(男子20歲行冠禮,女子15歲及笄)則改為成人發式。因此,“挽角”常被用于詩詞或典故中,隱喻純真年華或兒時友誼。
用例參考
明代戲曲《鳴鳳記·拜谒忠靈》中提及“挽角之交”,即指童年時期結交的朋友,類似“總角之交”。
漢典與辭海均明确釋義為“童年”,而明代文獻用例進一步佐證其曆史淵源。盡管部分網頁(如、3)權威性較低,但内容與核心釋義一緻,可作輔助參考。
挽角是一個漢語詞語,意思是阻止兩個人之間的争鬥、糾紛或争論。它是由兩個字組成的,分别是“挽”和“角”。
根據筆畫拆分,挽角的部首分别是手和目,它們的筆畫分别為4畫和5畫。
挽角這個詞最早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梁朝。梁武帝蕭衍的《曆代名實錄》中有這樣一段描述:“挽角者,士為敦龐模樣,招萬機宜巧便結謀。”可以看出,在古代,挽角常用于形容士人之間的争論和糾紛。
挽角的繁體字為「挽角」,與簡體字相同。
在古代,挽角的寫法與現代漢字略有不同。它的古代寫法是「挽囫」,囫讀作hú,表示挽回。
他伸手挽住她,立即挽角了他們之間的争吵。
挽諒、挽救、挽詞、挽聯
調停、調解、緩和
糾紛、争吵、沖突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