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梳子。 元 關漢卿 《金線池》第一折:“有幾個打踅客旅輩,丢下些刷牙、掠頭,問奶奶要盤纏家去。”
“掠頭”是古代對梳子的别稱,主要用于梳理頭發。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詞義
指用木片、竹片或牛角制成的細齒梳子,屬于日常梳妝工具。在元曲中常見此用法,如關漢卿《金線池》提到“丢下些刷牙、掠頭”,說明它與牙刷同為旅人隨身物品。
材質與用途
材質多為天然材料,如木、竹或牛角,齒部細密,兼具束發功能。朱熹《朱子語類》提到其類似“編子”,用于将頭發從後向前束至額上。
别稱與關聯詞
又稱“掠子”,兩者指同一類梳具。部分文獻中與“幓頭”(束發巾)關聯,體現古代發飾工具的多樣性。
文化背景
作為生活用品,常出現在元雜劇等文學作品中,反映當時市井生活細節。例如《金線池》中掠頭被旅人遺留,側面體現其流通性。
該詞是古代梳子的特定稱謂,兼具實用與文化意涵,多見于宋元文獻。需注意現代已不常用此詞彙,研究時可結合《漢語大詞典》等工具書進一步考證。
掠頭(lüè tóu)是一個漢字詞語,其拆分部首為手和亻,共有10畫。該詞源自古代文字,使用繁體字則為「掠頭」。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形式與現代有所不同。《康熙字典》記載的「掠頭」的古代寫法是「掠首」,使用了較為傳統的象形字形。在這種寫法中,「首」是頭部的意思,表示掠奪他人頭顱的行為。
1. 他激動地掠頭喊道,為自己的勝利歡呼。
2. 這個村莊經常發生盜竊案,有人掠頭了我們的財産。
掠奪、掠取、掠過、掠影、掠食、掠走。
搶劫、搶奪、抓獲、劫掠。
保護、守護、贈予、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