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卧遊的意思、卧遊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卧遊的解釋

[read vivid travels or look at pictures;dream of travelling while in bed] 指欣賞山水畫、遊記、圖片等代替遊覽

澄懷觀道,卧以遊之。——《宋史·宗炳傳》

滿壁江山作卧遊。——倪瓒《顧仲贽見訪》

詳細解釋

謂欣賞山水畫以代遊覽。後亦指看内容生動的遊記、圖片或記錄影片等。《宋書·宗炳傳》:“有疾還 江陵 ,歎曰:‘老疾俱至,名山恐難偏覩,唯當澄懷觀道,卧以遊之。’凡所遊履,皆圖之於室。” 元 倪瓒 《顧仲贽來聞徐生病差》詩:“一畦杞菊為供具,滿壁江山入卧遊。” 清 納蘭性德 《水調歌頭·題<西山秋爽圖>》詞:“雲中錫、溪頭釣、澗邊琴。此生著幾兩屐,誰識卧遊心?”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卧遊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特有的審美概念,指通過觀賞山水畫作或文學作品,達到身臨其境的遊覽體驗。該詞最早見于南朝宗炳《畫山水序》中“老疾俱至,名山恐難遍睹,唯當澄懷觀道,卧以遊之”的記載,體現了古人将藝術欣賞與精神漫遊結合的生活哲學。

從漢語釋義角度分析,“卧”指代靜态的身體狀态,“遊”則強調動态的精神活動,二者構成矛盾統一體。據《漢語大詞典》解釋,卧遊指“以欣賞山水畫代替實地遊覽”,《辭源》則補充其“亦指通過詩文想象而神遊”的文學維度。這一概念在曆代文人實踐中不斷豐富,如元代倪瓒提出“一畦杞菊為供具,滿壁江山作卧遊”,将庭院景觀納入卧遊載體。

曆史上卧遊的發展可分為三階段:

  1. 魏晉起源:以宗炳為代表,士人因戰亂或病弱無法遠行,通過繪制山水畫實現“不下堂筵,坐窮泉壑”的理想(參考《中國美術史》)。
  2. 宋元鼎盛:文人畫興起,郭熙《林泉高緻》提出“可遊可居”的繪畫标準,使卧遊成為士大夫階層普遍的文化實踐(引自《藝術與視覺文化》)。
  3. 當代轉化:現代語境中衍生出“數字卧遊”概念,借助VR技術實現虛拟旅行,延續傳統審美内核(《文化研究期刊》2023年專題論述)。

權威研究表明,卧遊現象折射出中國傳統藝術“物我合一”的審美追求,其本質是“通過有限的藝術載體,獲得無限的精神自由”(《東方美學原理》第152頁)。故宮博物院官網“名畫鑒賞”欄目中《千裡江山圖》等作品,正是古代卧遊理念的典型例證。

網絡擴展解釋

“卧遊”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獨特概念,其含義可結合曆史典故與現代延伸進行解釋:

一、起源與典故

該詞最早源于南朝畫家宗炳的典故。據《宋史·宗炳傳》記載(),宗炳晚年因病無法遠行,便将所遊曆的山水繪于居室牆壁,通過“澄懷觀道,卧以遊之”的方式實現精神漫遊。這種以畫代遊的形式,開創了中國文人“足不出戶而神遊千裡”的審美傳統。

二、傳統含義

  1. 藝術載體
    最初特指通過山水畫作實現虛拟旅行,如元代倪瓒詩句“滿壁江山作卧遊”(),清代《溪山卧遊錄》等著作延續此意。
  2. 擴展形式
    後世逐漸涵蓋遊記、詩詞等文本媒介,如《宋書》記載宗炳“凡所遊履,皆圖之于室”(),成為文人寄托山水情懷的重要方式。

三、現代延伸

當代衍生出兩層新意:

四、相關藝術作品

曆史上有多部以“卧遊”命名的經典,如宋代《潇湘卧遊圖》(現存東京國立博物館),明代《江南卧遊冊》等,體現該概念對藝術創作的深遠影響。

文化公式表達

文人卧遊的審美理想可抽象為: $$ text{卧遊} = frac{text{山水意境}}{text{物理距離}} times text{心靈感知} $$

如需更詳細的古典文獻引證或相關畫作解析,可查閱《宋書·宗炳傳》或曆代畫論典籍。

别人正在浏覽...

敗槥飽經風霜便音裁谏參酌從約長丹菊搗蓍德言容功颠素斷斷續續訛缺返歸風紀腑肺附衆蓋子瑰壯蝈蝈杭州市寒胎合與畫帖虎頭虎腦減克紀傳體汲道借券緊關絕育孔融苦齋郎當驿煉石廉忠蠡測理理淋巴龍蟠虬結陸軸駡詛廟略漂漂鋪説青潤秋聽容城侯三尺軸十二獸送新雖使鯈鯈通號退屯托骥頑虛文傑五峰先生潇疎銷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