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鼓的意思、烽鼓的詳細解釋
烽鼓的解釋
(1).烽火和鼓鼙,皆軍中用以報警者。 晉 蔡谟 《與弟書》:“軍中耳目,當用烽鼓,烽可遙見,鼓可遙聞,形聲相傳,須臾百裡,非人所及。”
(2).借指戰事。 南朝 梁 沉約 《齊故安陸昭王碑文》:“ 晉 宋 迄今,有切民患。烽鼓相望,歲時不息。”
詞語分解
- 烽的解釋 烽 ē 古代邊防報警的煙火:烽火(a.古代邊防報警的煙火;b.喻戰争或戰亂)。烽煙。烽燧。烽火台。烽鼓(烽火和戰鼓,指戰争)。 筆畫數:; 部首:火; 筆順編號:
- 鼓的解釋 鼓 ǔ 打擊樂器,圓柱形,中空,兩頭蒙皮:鼓樂(?)。鼓角(僶 )。大鼓。 形狀、聲音、作用像鼓的:耳鼓。石鼓。 敲擊或拍打使發出聲音:鼓吹。鼓噪。 發動,使振作起來:鼓勵。鼓動。鼓舞。一鼓作氣。 高
網絡擴展解釋
“烽鼓”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信息進行解釋:
一、基本含義
烽鼓由“烽”和“鼓”組成:
- 烽:指古代烽火台,用于點燃煙火傳遞戰争信號;
- 鼓:指戰鼓,戰争中用于指揮或鼓舞士氣。
二者結合,字面意為戰争中傳遞警報的烽火與鼓聲,後引申為戰争的爆發或戰事的消息。
二、比喻與引申義
- 代指戰事
如南朝梁沈約《齊故安陸昭王碑文》中“烽鼓相望,歲時不息”,即以“烽鼓”形容戰亂頻繁。
- 象征軍事警報系統
晉代蔡谟《與弟書》提到“烽可遙見,鼓可遙聞”,說明烽火與鼓聲通過視覺、聽覺快速傳遞軍情,是古代重要通信手段。
三、文獻出處
該詞多見于曆史文獻,如:
- 蔡谟《與弟書》描述其軍事用途;
- 沈約碑文借以表達戰亂連綿。
四、總結
“烽鼓”既指具體的軍事信號工具,也抽象化為戰事的代稱,常見于描述古代戰争或社會動蕩的語境中。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相關古籍注疏。
網絡擴展解釋二
烽鼓(fēng gǔ)這個詞彙意指戰争中的戰鼓聲或火勢上升的象征。該詞彙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火(火部首)和鼓(邑部首)。火部首由四劃組成,鼓部首由一劃組成。
烽鼓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戰争時期。在古代,為了傳達戰情和士氣,會在戰場上敲擊鼓聲,作為指揮和策應的信號,以配合軍隊的行動。同時,火勢的上升也代表戰争的激烈與緊張。
在繁體中,烽鼓的寫法與簡體相同。
在古時漢字寫法中,烽鼓的寫法稍有不同。烽古時被寫作“烽炳”,火的左邊是一把火把的形狀。鼓古時被寫作“鼓古”,鼓的上方有一個彎曲的竹席,代表了鼓的形狀。
一些例句中可以使用烽鼓的詞彙:
1. 烽鼓聲響起,戰士們立即做好戰鬥準備。
2. 他們用烽鼓的聲音表達了對戰争的憤怒與抗議。
與烽鼓相關的一些組詞包括:戰鼓、烽火、烽煙等。近義詞有戰鼓,反義詞則沒有特定的詞彙與烽鼓相對。
希望這些信息對你有所幫助!如果你還有其他問題,我會盡力回答哦!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