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文辭婉轉曲折而富文采。《新唐書·虞世南傳》:“與兄 世基 同受學於 吳 顧野王 餘十年,精思不懈,至累旬不盥櫛。文章婉縟,慕僕射 徐陵 , 陵 白以類己,由是有名。”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談·談藝三·林茂之》:“因為披揀得百五六十首,皆清新婉縟,有 六朝 初 唐 之風。”
“婉缛”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用于形容文辭的文學風格,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分析綜合呈現:
基本含義
“婉缛”指文辭婉轉曲折且富有文采,即語言表達既含蓄委婉,又兼具繁複華麗的修飾。
拆解釋義
經典用例
語境特點
多用于文學評論,描述詩文既含蓄曲折,又不失辭藻的雕琢與鋪陳,常見于對古典文風的概括。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多見于古典文學研究或對傳統文風的評析。若用于寫作,需注意語境適配性,避免生硬堆砌。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中的用例,可參考《新唐書》或《池北偶談》相關章節。
婉缛(wǎn rù)是一個漢語詞彙,形容人的言談舉止優雅動人,态度溫和而令人愉悅。這個詞常用來形容女性的美麗、溫柔以及姿态優雅,并帶有一種迷人而舒適的感覺。
婉缛這個詞由兩個部首組成,婠(wān)和缶(fǒu)。其中,婠的拆分部首是女,而缶的拆分部首是缶。根據筆畫計算,婠擁有10畫,缶擁有6畫,總共16畫。
婉缛這個詞最早出現在《詩經》(《國風·周南·關雎》)中,用來形容女子的美好。在古代,婉缛非常常用,被廣泛使用于儒家經典中,如《易經》、《尚書》、《論語》等。後來,這個詞擴展了其含義,包括詩文、音樂、舞蹈以及人們的談吐和舉止等方面。
婉缛的繁體字為「婉縟」。
在古代,婉缛的寫法可能有所變化。在《康熙字典》中,可以找到婉缛的古漢字寫法為「婉曈」、「婉媮」或「婉融」等。這些舊字體有時候會采用不同的發音和意思。
以下是婉缛的用法例句:
婉言(溫和而委婉的話語)、溫婉(溫柔而和善)、溫雅(溫和而優雅)、姿态(人的姿勢和動作)、動人(引起共鳴或感動)。
婉約、溫柔、婉媚、柔美。
剛硬、粗魯、粗俗、乖張。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