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電光閃爍貌。 清 錢謙益 《群狐行》:“羣狐羣狐莫戲嬉,夜半睒忽雷火至。”
“睒忽”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用于形容電光閃爍的樣貌,常見于文學或古漢語語境中。以下是詳細解釋: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例句或曆史用法,可參考古典文學典籍或權威辭書。
《睒忽》是一個多義詞,有忽視、輕視、不在乎的意思,也有突然、瞬間的含義。
《睒忽》是由“目”和“心”兩個部首構成的詞彙。
“睒”的總筆畫數為12畫,拆分為“目”(5畫)+ “山”(3畫)+ “日”(4畫)。
“忽”的總筆畫數亦為12畫,拆分為“心”(4畫)+ “夂”(3畫)+ “又”(5畫)。
《睒忽》一詞最早可追溯到《周易·澤卦》:“睒 忽,不利有攸往。” 意指不要急于行動,不宜迅速前進。
在繁體字中,“睒”通常寫作“閃”,而“忽”保持不變。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會因時代的演變而有所差異。據考究,《睒忽》在古代有時寫作“閃忽”,有時則寫作“忪忽”,不過現代通用的寫法是“睒忽”。
1. 他常常對朋友們的勸告置之不理,睒忽了他們的建議。
2. 時間如同睒忽般飛逝,我們要珍惜每一刻。
組詞有:睒視、睒問、忽視、忽略、忽閃、忽然。
近義詞有:輕視、漠視、疏忽、忽悠。
反義詞有:重視、關注、留意、細緻。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