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帖的意思、碑帖的詳細解釋
碑帖的解釋
[a rubbing from a stone inscription] 石碑的拓本
詳細解釋
石刻、木刻文字的拓本或印本,可供學習書法用。 明 曹昭 《格古要論·古墨迹論上》:“用紙加于碑帖上。向明處以遊絲筆圈卻字畫,填以濃墨,謂之響搨。” 清 錢泳 《履園叢話·藝能·書》:“第一等有絶頂天資可以比拟 松雪 、 華亭 之用筆者,則令其讀經史,學碑帖,遊名山大川,看古人墨蹟,為傳世之學。” 曹禺 《北京人》第一幕:“每天晚上他由書房歸來,必須在祖父屋裡背些《昭明文選》、《龍文鞭影》之類的文章,偶爾還要臨摹碑帖,對些幹澀的聰明對子。”
詞語分解
- 碑的解釋 碑 ē 刻上文字紀念事業、功勳或作為标記的石頭:石碑。豐碑。墓碑。口碑。碑文。碑碣。碑刻(刻在碑上的文字或圖畫)。碑拓(?)。碑帖。碑林。裡程碑(a.設于道路旁邊用以記載裡數的标志;b.喻在曆史發展進
- 帖的解釋 帖 è 學習寫字時摹仿的樣本:碑帖。字帖。畫帖。 帖 ě 便條:字帖兒。 邀請客人的紙片:帖子。請帖。 寫着生辰八字的紙片:庚帖。換帖。 量詞,用于配合起來的若幹味湯藥:一帖中藥。 帖 ē 妥適:
網絡擴展解釋
以下是關于“碑帖”的詳細解釋:
一、定義與組成
碑帖是“碑”與“帖”的合稱,指通過捶拓技術将石刻或木刻文字制成的拓本或印本,主要用于書法學習或藝術收藏。
- 碑:原指豎立的石刻,内容多為紀事、頌德等,如《》所述,碑石上的文字由書法名家書寫,經名匠刻鑿而成。其拓本被稱為“碑”,具有曆史記錄和書法藝術雙重價值。
- 帖:指将古代名家的墨迹(如書劄、詩文)摹刻于木闆或石闆上并彙集成冊的拓本,如《》提到,帖更注重書法本身的臨摹與傳播。
二、曆史作用與文化價值
- 傳播文化:在印刷術普及前,碑帖拓本是保存和傳播文字、書法的重要媒介(《》《》)。
- 藝術融合:碑帖融合了文學、書法、雕刻和裝裱工藝,被稱為“黑老虎”,兼具曆史内涵與藝術審美(《》《》)。
- 史料補充:碑帖内容涵蓋政治、宗教、民俗等,可補正史籍記載(《》)。
三、現代用途
- 書法學習:作為臨摹範本,幫助習字者掌握名家筆法(《》《》)。
- 藝術收藏:拓本經裝裱後成為挂軸、冊頁等工藝品,具有收藏價值(《》《》)。
四、制作與鑒别
- 碑的制作:需經過書丹(用朱筆在石上書寫)、刻鑿等步驟;
- 帖的制作:需鈎摹名家墨迹後再刻版(《》《》)。
- 鑒别:需結合拓本年代、刻工精細度、紙張墨色等綜合判斷真僞。
總結來看,碑帖不僅是書法藝術的重要載體,更是融合曆史、工藝與文化的綜合性文化遺産。
網絡擴展解釋二
《碑帖》是指石碑上的銘文或書法作品。下面來具體分析這個詞的意思、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組詞、近義詞、反義詞等。
1.意思:《碑帖》一詞指的是被刻寫在石碑上的銘文或書法作品。它可以是古代名人的詩詞、對聯、經文等。
2.拆分部首和筆畫:《碑帖》這個詞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石”和“⺍”。其中,“石”的五筆畫,表示石頭;“⺍”的五筆畫,表示帛。合起來,表示将文字或作品刻在石頭上。
3.來源:《碑帖》一詞最早出現于明代,由于古代碑文載體的特殊性,逐漸演變成指的刻在石碑上的文字和書法作品。後來,這個詞被廣泛應用于書法藝術領域。
4.繁體:《碑帖》的繁體字是「碑帖」。
5.古時候漢字寫法和例句:古代的漢字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但《碑帖》的意思并沒有改變。在古代文獻中,也有對于石碑上銘文或書法作品的描述。例如,明代王世貞《刻石集》中有記載:“古有雕刻石碑者,用玉器刀削而成刻,或懸或記,綴之以文,水泥其間”。這裡的“刻石集”即是指包含了《碑帖》的内容。
6.組詞:常見的與《碑帖》相關的組詞有:碑文、碑記、碑座等。
7.近義詞和反義詞:與《碑帖》近義的詞彙有:碑碣、碑刻、碑文等。反義詞暫無。
以上是有關《碑帖》的相關内容,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