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遙相憤恨。《宋書·臧質傳》:“僕以不肖,過蒙榮私,荷佩升越,光絶倫伍。家本北邊,志存慷慨,常甘投生,以殉艱棘,惟恩思難,激氣衝襟,故以眺 三湘 而永慨,望 九江 而遐憤。”
“遐憤”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語,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所差異,但核心與“憤恨”相關。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釋:
核心解釋
指“遙相憤恨”,即因空間或心理距離而産生的憤恨情緒。例如《宋書·臧質傳》中“望九江而遐憤”,表達對遠方事物的憤慨。
字詞拆解
文獻用例
該詞多見于古代文獻,如《宋書》中臧質因感懷家國而“激氣沖襟”,遙望九江時心生憤恨,體現對不公或困境的強烈情緒。
現代理解争議
部分非權威來源(如)将其解釋為“暗自不滿”,但此說法缺乏文獻支持,可能為現代引申義,需謹慎使用。
“遐憤”更偏向古漢語用法,強調因距離或情境引發的深沉憤恨。若需引用,建議結合具體語境,優先參考權威典籍釋義。
《遐憤》是一個漢字詞語,由“遐”和“憤”兩個字組成。下面是對《遐憤》的詳細解析:
拆分成部首後,“遐憤”分别可以拆分為“辵”和“心”,其中“辵”是“辶”的繁體字形,表示與行走有關的意思;“心”表示内心、情感。
在筆畫上,“遐憤”分别有10畫和9畫。
《遐憤》的意思是“遠離家鄉而感到憤怒或不滿”的狀況。“遐”表示遠離或離别,指離開原來的地方;“憤”表示憤怒或不滿的情緒。因此,“遐憤”可以用來形容一個人因為離開故鄉、家鄉等而感到憤怒不滿的情緒。
《遐憤》一詞最早可以追溯到《論語·齊景公》篇中的一句話:“君子憤而不使其民遐憤。”其含義是,作為一個君子,應該在做出決策時充分考慮百姓的感受,不要讓百姓因為君子的決策而感到憤怒。從這句話的使用中,人們開始用“遐憤”來形容一個人遠離家鄉而感到的憤怒。
《遐憤》的繁體字為「遐憤」。
在古時候,“遐憤”的寫法可能會有所不同。但是目前沒有查找到古代《遐憤》的具體寫法,因此無法給出确切的回答。
1. 我離開家鄉已經很久了,每當想起來都感到一種遐憤之情。
2. 他對家鄉的變化感到遐憤,決定要回去改變這一切。
與《遐憤》相關的組詞有:
1. 遐想:遠離原地而引起的思考和想象。
2. 憤怒:強烈的生氣或不滿的情緒。
3. 遺憤:因為事情的發展而産生的懊惱和不滿。
與《遐憤》近義的詞語有:
1. 遠離怨憤:因離開而産生的憤怒和不滿。
2. 鄉憤:離鄉而導緻的心中的不滿和矛盾。
與《遐憤》反義的詞語有:
1. 懷鄉:思念家鄉而帶有渴望和喜悅的情緒。
2. 歡迎:接納和充滿喜悅地迎接某人歸來。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