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亡足的意思、亡足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亡足的解釋

不值得,夠不上。 明 胡應麟 《少室山房筆叢·丹鉛新錄三》:“雖二家言皆謬悠,亡足論者,然互合觀之,真可一大噱也。” 明 胡應麟 《少室山房筆叢·丹鉛新錄七》:“餘子蓋亡足深論。名物之學,豈易言哉!”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亡足"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失去腳"或"沒有腳",常用于比喻事物失去根本或存在嚴重缺陷。以下從權威漢語詞典及文獻角度進行解釋:


一、基本釋義

  1. 字義分解

    • 亡:通"無",表示"沒有"或"失去"(《漢語大詞典》)。
    • 足:指人或動物的腳,引申為"基礎""支撐"(《說文解字》)。

      組合意為缺失下肢,引申為喪失行動能力或根本條件。

  2. 詞典釋義

    據《漢語大詞典》,"亡足"指:

    "失去腳;比喻事物殘缺不全或失去根基。"

    例:《韓非子·說林上》:"魚亡足則不能遊,人亡信則不可立。"(比喻失去信用如同魚失去遊動能力)


二、文獻用例與引申義

  1. 身體缺陷的直指

    《淮南子·說山訓》:

    "蛇無足而行,魚無耳而聽,蟬無口而鳴,有然者矣。"

    此處"無足"與"亡足"同義,強調生物雖缺肢體仍能生存,反襯"亡足"對功能的緻命影響 。

  2. 比喻事物根基喪失

    漢代王充《論衡·狀留》:

    "樹亡足則枯,水亡源則竭。"

    以樹木失根、水源枯竭類比"亡足",喻指事物失去存在基礎 。

  3. 道德與能力的象征

    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

    "足者,人之依也。亡足者,失其所恃。"

    指出"足"象征依靠,"亡足"即喪失依賴,暗指德行或能力的缺失 。


三、學術考據

  1. 通假關系

    "亡"在先秦文獻中常假借為"無",如《論語·雍也》:"亡而為有,虛而為盈。"(《古漢語通假字彙釋》,中華書局) 。

  2. 詞義演變

    現代漢語中"亡足"已罕用,但"無足輕重""畫蛇添足"等成語仍保留"足"的比喻義(《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


四、權威參考來源

  1. 《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7)
  2. 《說文解字注》(段玉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3. 《淮南子校釋》(張雙棣,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
  4. 《古漢語通假字彙釋》(高亨,中華書局,1989)
  5. 《現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第7版,2016)

結論:"亡足"本義指肢體殘缺,核心引申為根基喪失或功能失效,屬典型的古漢語隱喻構詞。其語義演變反映了漢語"以身體喻事理"的認知傳統,多見于先秦兩漢哲學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

“亡足”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結合多個來源綜合解釋如下:

詞義解釋

“亡足”意為“不值得,夠不上”,用于表示某事物或觀點沒有足夠的價值或重要性去關注或讨論。


用法與語境

  1. 否定評價
    多用于學術或文學評論中,表達對某些言論、觀點的輕視。例如:

    • 明代胡應麟在《少室山房筆叢》中評價他人觀點時提到:“雖二家言皆謬悠,亡足論者,然互合觀之,真可一大噱也。”
    • 另一處提到:“餘子蓋亡足深論。名物之學,豈易言哉!”
  2. 文言色彩
    該詞屬于古漢語用法,現代漢語中已較少出現,常見于古籍或仿古文體。


詞源與結構


相關擴展


例句補充

宋代詩人方回在《唐合門挽詩三首》中寫道:“除布何飄驟,偾亡足敗傷。”,此處“亡足”亦表達“不足夠”引發後果之意。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代詞彙的用法,可參考《少室山房筆叢》或漢典等古籍工具書(來源:、2、4)。

别人正在浏覽...

安于現狀備樂犇流逋餘倉頭粗識儋耳鬥篷奪神蛾綠放還分財縫腋奮身富財刮打嘴貴高顧左右而言他寒威賀知章紅釭紅皮回門假想敵笳箫介入急槳勁挺九德績陽渴塵萬斛鲙盤饋饍良貴劣角靈符黎山門簿鳥糞飄輕迫蹙浦鷗骞汙奇冤極枉人鲊甕傷痍石擔收榷爽口殊方素幭騰趠特異功能通力合作頽缺彎彎五賢五辛菜汙濁獮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