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五位賢臣。指 春秋 晉文公 之臣 狐偃 、 趙衰 、 颠颉 、 魏武子 、 司空季子 。 晉 劉琨 《重贈盧谌》詩:“ 鴻門 賴 留侯 , 重耳 任五賢。”
(2).五位賢臣。指 宋 王十朋 、 馮方 、 胡憲 、 查籥 、 李浩 。《宋史·王十朋傳》:“ 秦檜 久塞言路,至是 十朋 與 馮方 、 胡憲 、 查籥 、 李浩 相繼論事,太學生為《五賢詩》述其事。”
(3).謂五個方面勝于人。《國語·晉語九》:“ 瑤 之賢於人者五,其不逮者一也。美鬢長大則賢;射禦足力則賢;伎蓺畢給則賢;巧文辯惠則賢;彊毅果敢則賢。如是而甚不仁。以其五賢陵人,而以不仁行之,其誰能待之?” 漢 徐幹 《中論·務本》:“昔 路豐 、 舒晉 知其亡也,皆怙其三才,恃其五賢而以不仁之故也。”
“五賢”一詞主要有以下三種含義,綜合多個權威來源解釋如下:
指輔佐晉文公重耳成就霸業的五位核心人物:狐偃、趙衰、颠颉、魏武子(魏犨)、司空季子(胥臣)。他們曾隨晉文公流亡十九年,最終助其成為春秋五霸之一。
指南宋時期的王十朋、馮方、胡憲、查籥、李浩。這五人因不畏權貴、直言進谏被太學生稱為“五賢”,《宋史·王十朋傳》記載了相關事迹。
源自《國語·晉語九》,指智瑤(春秋晉國權臣)在五個方面出衆:美鬓長大(儀表)、射禦足力(武藝)、伎藝畢給(才藝)、巧文辯惠(辯才)、強毅果敢(性格),但因缺乏仁德最終失敗。
《五賢》是由“五”和“賢”兩個字組成的詞語。其中,“五”表示數目為五,“賢”表示德行高尚、才能出衆的人。因此,《五賢》指的是五位德才兼備、備受尊敬的人。
《五賢》的拆分部首為“五賢”各自的部首,即“五”為“二”字邊部,而“賢”為“貝”字旁部。同時,《五賢》的拆分筆畫為“五賢”各自的筆畫之和,即“五”的筆畫為四畫,“賢”的筆畫為十畫。
《五賢》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儒家文化中。根據《論語》中的記載,孔子曾經說過:“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這段話強調了人在不同階段應該戒除的惡習。後來,人們将這五個戒律與受到社會尊敬的五位賢人聯繫在一起,形成了對五位賢者的推崇和景仰。
因此,《五賢》一詞的含義也逐漸延伸為指代在道德、學問等方面具有卓越成就的人群。
《五賢》的繁體字為「五賢」。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與現代稍有不同。按照古時候的寫法,《五賢》的漢字為「五賢」。
1. 他們被譽為當代的《五賢》,在學術界享有很高的聲譽。
2. 《五賢》的标準是相當高的,很少有人能夠達到。
1. 五德:指古代中國儒家學派中所提倡的五種道德準則。
2. 賢人:指道德高尚、才能出衆的人。
近義詞:賢者、賢士、才德兼備的人
反義詞:愚昧、無德的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