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九德的意思、九德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九德的解釋

(1).古謂賢人所具備的九種優良品格。九德内容,說法不一。《書·臯陶谟》:“ 臯陶 曰:‘都,亦行有九德,亦言其人有德,乃言曰:載采采。’ 禹 曰:‘何?’ 皐陶 曰:‘寬而栗、柔而立、願而恭、亂而敬、擾而毅、直而溫、簡而廉、剛而塞、彊而義、彰厥有常,吉哉!’” 孔 傳:“言人性行有九德以考察,真僞則可知。”《左傳·昭公二十八年》:“心能制義曰度,德正應和曰莫,照臨四方曰明,勤施無私曰類,教誨不倦曰長,賞慶刑威曰君,慈和徧服曰順,擇善而從之曰比,經緯天地曰文。九德不愆,作事無悔。”《逸周書·常訓》:“九德:忠、信、敬、剛、柔、和、固、貞、順。”《舊唐書·楊绾傳》:“寬柔敬恭,協於九德;文行忠信,弘於四教。” 清 顔元 《存性編·明明德》:“九德乃吾性成就。”

(2).稱具有九德的人。《後漢書·楊震傳》:“方今九德未事,嬖倖充庭。” 康有為 《大同書》甲部第一章:“夫貴賤之宜,隻論才德,大賢受大位,小賢受小位,故九德為帝,三德有家。”

(3).九功之德。《國語·周語下》:“夫六,中之色也,故名曰黃鐘,所以宣養六氣、九德也。” 韋昭 注:“九德,九功之德。”參見“ 九功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九德”是中國古代典籍中提出的道德概念體系,其具體内涵因文獻來源不同而存在差異,以下從漢語詞典及經典文獻角度分述:

一、《尚書·臯陶谟》之九德 《尚書》記載臯陶提出:“寬而栗,柔而立,願而恭,亂而敬,擾而毅,直而溫,簡而廉,剛而塞,強而義。”這九項品德分别對應寬厚與莊重、溫和與獨立、謙遜與恭敬、治事與謹慎、靈活與堅毅、正直與溫和、簡約與廉潔、剛強與笃實、勇敢與道義的平衡關系,體現儒家倡導的中庸思想(來源:《尚書譯注》,中華書局)。

二、《逸周書·常訓》之九德 《逸周書》記載:“忠、信、敬、剛、柔、和、固、貞、順。”此版本強調人際交往與治國理政的實踐準則,如忠誠、守信、敬慎等,側重品德在政治倫理中的應用(來源:《逸周書彙校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三、《漢書·地理志》引申義 漢代文獻将“九德”引申為地域文化特質的概括,如稱楚地“有江漢川澤山林之饒,民食魚稻,以漁獵山伐為業……信巫鬼,重淫祀”,借“九德”代指地方民風與物産(來源:《漢書》,中華書局)。

四、現代詞典釋義 《漢語大詞典》定義為“古代稱九種美德”,指出其具體内容“隨文而異”,但核心均指向“君子修身立世的标準”,屬于傳統文化中理想人格的凝練表達(來源:《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網絡擴展解釋

“九德”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描述賢人應具備的九種優良品格的統稱,具體内容因不同典籍記載而有所差異。以下是三種最具代表性的解釋:

一、《尚書·臯陶谟》中的九德

這是最早的九德定義,包括:寬而栗(寬厚莊重)、柔而立(溫和有主見)、願而恭(謙遜嚴謹)、亂而敬(處事公正且恭敬)、擾而毅(耐心果斷)、直而溫(正直不傲慢)、簡而廉(簡明廉潔)、剛而塞(剛強不魯莽)、強而義(強大且合乎道義)。

二、《左傳·昭公二十八年》的九德

記載為:度(内心有法度)、莫(德行端正)、明(明察四方)、類(無私施惠)、長(誨人不倦)、君(賞罰分明)、順(慈和服衆)、比(擇善而從)、文(經天緯地之才)。

三、《逸周書·常訓》的九德

以簡化的單字概括:忠、信、敬、剛、柔、和、固、貞、順。

四、其他補充解釋

部分文獻還提到九德與古琴審美的關聯,如“奇、古、透、靜”等九種音色标準(見),但這類說法多屬引申應用,非原始倫理概念。

五、現代應用

如今“九德”常被用于企業文化,強調修身立德的重要性(如、9所述)。不同典籍的差異反映了古代思想體系對理想人格的多維度诠釋,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其内涵。

别人正在浏覽...

哀樂相生白豆白發蒼顔拜錢半吞半吐逼懼簸之揚之﹐糠秕在前曹邱程才陳事持盈守成沖平夷易淳耀單人獨馬齻牙地狹人稠防爆費錢格不住櫃田呵察河精紅勒後置詞踝蹄婆劍花堅信見智見仁家屬樓急流勇退久贊冷蕊靈宅林園輪遞命名輾然泥淪秾緻蟛螖子齊肩求媚屈莊繖子鹽森羅陝甘甯繩迹淑類孫登嘯貪怯天道無親同處脫襪萬端畏害舞靴小将攜解心安理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