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德的意思、九德的詳細解釋
九德的解釋
(1).古謂賢人所具備的九種優良品格。九德内容,說法不一。《書·臯陶谟》:“ 臯陶 曰:‘都,亦行有九德,亦言其人有德,乃言曰:載采采。’ 禹 曰:‘何?’ 皐陶 曰:‘寬而栗、柔而立、願而恭、亂而敬、擾而毅、直而溫、簡而廉、剛而塞、彊而義、彰厥有常,吉哉!’” 孔 傳:“言人性行有九德以考察,真僞則可知。”《左傳·昭公二十八年》:“心能制義曰度,德正應和曰莫,照臨四方曰明,勤施無私曰類,教誨不倦曰長,賞慶刑威曰君,慈和徧服曰順,擇善而從之曰比,經緯天地曰文。九德不愆,作事無悔。”《逸周書·常訓》:“九德:忠、信、敬、剛、柔、和、固、貞、順。”《舊唐書·楊绾傳》:“寬柔敬恭,協於九德;文行忠信,弘於四教。” 清 顔元 《存性編·明明德》:“九德乃吾性成就。”
(2).稱具有九德的人。《後漢書·楊震傳》:“方今九德未事,嬖倖充庭。” 康有為 《大同書》甲部第一章:“夫貴賤之宜,隻論才德,大賢受大位,小賢受小位,故九德為帝,三德有家。”
(3).九功之德。《國語·周語下》:“夫六,中之色也,故名曰黃鐘,所以宣養六氣、九德也。” 韋昭 注:“九德,九功之德。”參見“ 九功 ”。
詞語分解
- 九的解釋 九 ǔ 數目,八加一(在鈔票和單據上常用大寫“玖”代):九歸。 泛指多次或多數:九死一生。九霄雲外。 筆畫數:; 部首:丿; 筆順編號:
- 德的解釋 德 é 人們共同生活及行為的準則和規範,品行,品質:美德。品德。公德。德行。道德。德性。德育(以一定的社會要求,進行思想的、政治的和道德的教育)。德才兼備。度德量力。德高望重。 心意,信念:一心一德。
網絡擴展解釋
“九德”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描述賢人應具備的九種優良品格的統稱,具體内容因不同典籍記載而有所差異。以下是三種最具代表性的解釋:
一、《尚書·臯陶谟》中的九德
這是最早的九德定義,包括:寬而栗(寬厚莊重)、柔而立(溫和有主見)、願而恭(謙遜嚴謹)、亂而敬(處事公正且恭敬)、擾而毅(耐心果斷)、直而溫(正直不傲慢)、簡而廉(簡明廉潔)、剛而塞(剛強不魯莽)、強而義(強大且合乎道義)。
二、《左傳·昭公二十八年》的九德
記載為:度(内心有法度)、莫(德行端正)、明(明察四方)、類(無私施惠)、長(誨人不倦)、君(賞罰分明)、順(慈和服衆)、比(擇善而從)、文(經天緯地之才)。
三、《逸周書·常訓》的九德
以簡化的單字概括:忠、信、敬、剛、柔、和、固、貞、順。
四、其他補充解釋
部分文獻還提到九德與古琴審美的關聯,如“奇、古、透、靜”等九種音色标準(見),但這類說法多屬引申應用,非原始倫理概念。
五、現代應用
如今“九德”常被用于企業文化,強調修身立德的重要性(如、9所述)。不同典籍的差異反映了古代思想體系對理想人格的多維度诠釋,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其内涵。
網絡擴展解釋二
九德(jiǔ dé)是一個中文詞彙,意為“九種優秀的品德”。它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是 “人”(rén)部首,右邊是 “德”(dé)部首,共有七個筆畫。這個詞彙有着深厚的文化曆史背景。
“九德”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文化中的儒家思想和道德倫理。《周易》中提到了“九德”,它們分别是:仁、義、禮、智、信、忠、孝、悌、節。這九種德行代表了一個人在道德修養上的高度。
在繁體字中,“九德”是以“九”字的傳統繁體寫法加上“德”字的繁體寫法組成的。這個詞在現代中文中廣泛使用,作為表達人們對道德品質的追求和推崇。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九德”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例如,在楚石鼓文字中,“德”字沒有“彳”偏旁。這種古代寫法強調了人們對德行的追求和重視。
以下是一個關于“九德”的例句:
1. 仁者愛人,九德之首也。
2. 忠于國家是一個公民應持有的九德之一。
3. 孝順父母是中華民族傳統九德之一。
除了“九德”,還有許多與之相關的詞彙。例如,“仁”可以與“慈善”、“友善”等詞聯繫在一起;“義”可以與“公正”、“正義”等詞聯繫在一起。這些詞語都表達了人們對道德化的行為和高尚品質的追求。
在近義詞方面,能夠代表“九德”概念的詞語是:德行、品德、道德等。這些詞語都強調了人們對于道德修養和行為規範的重視。
在反義詞方面,與“九德”相對的詞語包括:糟糕、堕落、丑陋等。這些詞語強調了人們違背道德規範和個人品德問題。
綜上所述,“九德”代表了九種優秀的品德,它在中華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它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儒家思想和文化傳統,具有深厚的曆史背景。希望這些信息能對你有所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