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儋耳的意思、儋耳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儋耳的解釋

(1).一種古代西南方少數民族的風俗。雕镂其頰,皮連耳廓,分為數支,下垂至肩,作為妝飾。《後漢書·西南夷傳·哀牢》:“ 哀牢 人皆穿鼻儋耳,其渠帥自謂王者,耳皆下肩三寸,庶人則至肩而已。” 唐 張說 《宋公遺愛碑頌》:“雖有文身鑿齒,被髦儋耳,衣卉麵木,巢山館水,種落異俗而化齊,言語不通而心喻矣。”參閱《後漢書·明帝紀》 李賢 注。

(2).古代北方國名。《山海經·大荒北經》:“有 儋耳 之國, 任 姓, 禺號 子,食穀。”

(3).古代南方國名。又名 離耳 。 漢 元鼎 六年内屬,稱 儋耳郡 。在今 海南島 儋縣 。《史記·貨殖列傳》:“ 九疑 蒼梧 以南至 儋耳 者,與 江 南大同俗,而 楊 越 多焉。”《文選·左思<吳都賦>》:“ 儋耳 黑齒 之酋, 金鄰 象郡 之渠。” 劉逵 注:“ 儋耳 人鏤其耳匡。” 唐 沉佺期 《初達驩州》詩:“水行 儋耳 國,陸行 雕題 藪。” 宋 蘇轼 《桄榔庵銘》:“ 東坡居士 ,謫于 儋耳 。” 清 管掄 《蠻中作》詩:“從來聖世要荒外, 儋耳 龍場 自有人。”《說文·耳部》“聸,垂耳也。從耳詹聲。南方有 聸耳國 ” 清 段玉裁 注:“古祇作‘耽’,一變為 聸耳 ,再變則為 儋耳 矣。”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儋耳是漢語中一個具有多重文化意涵的詞彙,其釋義可從以下四個維度展開:


一、字源本義

儋(dān)從“人”從“詹”,本義為“擔負”(《說文解字·人部》);耳即聽覺器官。二字組合初指垂挂大耳飾的習俗。據《山海經·大荒北經》載:“有儋耳之國,任姓,禺號子,食谷”,描述古代部落以耳部裝飾為特征的風俗,反映早期族群标識。


二、曆史地理專稱

漢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在海南島設儋耳郡,為海南最早行政建置之一。班固《漢書·地理志》明确記載:“自合浦徐聞南入海,得大洲……元封元年略以為儋耳、珠崖郡”,印證其作為漢代邊疆治理的關鍵據點。唐代改置儋州,蘇轼曾貶谪于此,其詩作《儋耳》雲“霹靂收威暮雨開,獨憑欄檻倚崔嵬”,使地名廣傳。


三、文化符號與代稱

因儋耳郡的深遠影響,“儋耳”漸成海南島的代稱。明代《正德瓊台志》稱:“儋耳為瓊之西陲”,凸顯其地理文化地位。蘇轼居儋三年,開文教之風,使“儋耳”融入士大夫的文學意象,象征荒遠而富生機的化外之地。


四、現代指涉

今儋州市為海南省地級市,承襲古名。其方言“儋州話”屬粵語分支,民俗如“調聲”歌舞被列國家級非遺。曆史遺迹如儋州故城、東坡書院,延續“儋耳”的文化血脈。


結論:

“儋耳”從耳飾習俗演變為海南曆史地理的核心符號,貫穿古代部落文化、漢代行政建制、文人流放文學及現代地方認同,是中華文化層累性演進的典型例證。

網絡擴展解釋

“儋耳”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需結合曆史、地理和文化背景來理解,主要包含以下三層釋義:

一、少數民族風俗

指古代西南方少數民族的裝飾習俗,通過雕镂面頰,将耳廓皮膚拉長并分叉下垂至肩部。這一風俗在《後漢書·西南夷傳》中有明确記載,如哀牢人“穿鼻儋耳”,貴族耳垂甚至下垂三寸。


二、古代國名

  1. 北方國名
    見于《山海經·大荒北經》,記載為“儋耳之國”,屬于任姓族群,以谷物為食。
  2. 南方國名(後稱儋耳郡)
    位于今海南儋縣一帶,漢代元鼎六年(前111年)歸附中央,設為儋耳郡,又名“離耳”。

三、蘇轼詩作意象

蘇轼被貶海南時創作《儋耳》一詩,詩中“儋耳”指代海南儋州。詩句“霹靂收威暮雨開”暗喻朝政更疊,“赦書終見釋遺臣”則抒發了對赦免還朝的期盼,展現了他身處逆境時的豁達心境。


“儋耳”既可指古代獨特的耳部裝飾習俗,也可作為南北古國及郡縣名稱,同時因蘇轼的詩作而具有文學意象。不同語境下需結合具體背景理解。

别人正在浏覽...

熾情抽祕騁妍傳奏灙漭典牧貳醮放電吠影吠聲分服風緼羔子隔距革脈公共汽車果凍韓國火爆匠班銀教導員景明經師人表禁廬酒力耒庛潋潋留芳千古隆望籙圖莽蕩蕩妙手回春内禁暖酥偏傍皮蹴毱裒聚破屋茕妻啟邑七衆饒財人造地球衛星肉皮散差山廧詩寮十世宥識微知著失嚴衰靡束伍書衣損人安己索垢尋疵螳螂之衛嵞山抏獘往歲五行相勝午衙祥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