秕政的意思、秕政的詳細解釋
秕政的解釋
不良的政治措施。《國語·晉語七》:“公使 祁午 為軍尉,殁 平公 ,軍無秕政。”《後漢書·黃瓊傳》:“至於 哀平 ,而帝道不綱,秕政日亂,遂使姦佞擅朝,外戚專恣。” 清 錢謙益 《錢府君墓表》:“其在公門也,斧劈刃解,舉無秕政。” 蔡锷 《滇省光複始末記》:“ 滇省 舉義之遠因, 清 廷腐敗,秕政雜出,陷國家於危險,置生命於塗炭。”
詞語分解
- 秕的解釋 秕 ǐ 子實不飽滿:秕子(不飽滿的子實)。秕糠(秕子和糠,喻沒有價值的東西)。 壞,不良:秕政(不良的政治措施)。 古同“纰”,纰謬。 癟 飽 筆畫數:; 部首:禾; 筆順編號:
- 政的解釋 政 è 治理國家事務:政治。政府。政黨。政權。政綱。政策。政令。政績。政見。政客(為個人或某一集團利益從事政治活動的人)。政局。政變。參政。議政。 國家某一部門主管的業務:財政。郵政。民政。 家庭或集
網絡擴展解釋
“秕政”是一個漢語詞語,拼音為bǐ zhèng,其核心含義是不良的政治措施或弊政。以下是詳細解釋:
-
詞義解析
- “秕”:本義指子實不飽滿(如“秕谷”),引申為“壞、不良”。
- “政”:指政治、政事。
組合後,“秕政”即指治理不善或有害的政治舉措,常與清明政治形成對比。
-
曆史文獻引用
- 最早見于《國語·晉語七》:“軍無秕政”,意為軍隊中沒有不良政策。
- 《後漢書·黃瓊傳》用“秕政日亂”描述東漢末年的政治腐敗。
- 《晉書》提到“朝無秕政”,強調政治清明的重要性。
-
現代用法與示例
現代語境中,“秕政”仍用于批評不當政策,如“渭南為‘最後一名’發獎的做法被視為秕政”。其近義詞包括“弊政”“苛政”,反義詞則為“善政”“仁政”。
-
權威來源總結
綜合漢典、搜狗百科等資料,“秕政”的定義穩定,均指向不良或有害的政治措施。
若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現代案例,可查閱《國語》《後漢書》或相關時政評論。
網絡擴展解釋二
《秕政》是一個文學作品的名稱,不是一個常用的詞彙。它由兩個部分組成:秕和政。
秕(bǐ)是由草字頭和禾字底構成,表示谷物中的稭稈、麥杆等。它的拆分筆畫是“l、shǒu、shì”。
政(zhèng)是由絲字旁和正字底構成,表示管理國家的事務。它的拆分筆畫是“h、shǒu、shì”。
《秕政》這個詞沒有明确的來源和古時的漢字寫法,因為它是一個現代創作的文學作品的名稱。
《秕政》在繁體字中寫作《穗政》。
由于《秕政》是一個文學作品的名稱,而不是一個常用詞彙,所以很少會在句子中出現。因此,我們難以給出例句、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希望這些回答符合你的要求。有其他問題可以繼續問我哦!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