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秕政的意思、秕政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秕政的解釋

不良的政治措施。《國語·晉語七》:“公使 祁午 為軍尉,殁 平公 ,軍無秕政。”《後漢書·黃瓊傳》:“至於 哀平 ,而帝道不綱,秕政日亂,遂使姦佞擅朝,外戚專恣。” 清 錢謙益 《錢府君墓表》:“其在公門也,斧劈刃解,舉無秕政。” 蔡锷 《滇省光複始末記》:“ 滇省 舉義之遠因, 清 廷腐敗,秕政雜出,陷國家於危險,置生命於塗炭。”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秕政(拼音:bǐ zhèng),漢語詞彙,指不良的政治措施或政策,常用來比喻治理不善、弊病叢生的行政手段。該詞由“秕”(本義為不飽滿的谷粒)和“政”(政治)組合而成,字面可理解為“如秕谷般無用的政令”,引申為空洞、有害的統治方式。

詞義解析

  1. 核心含義

    秕政特指統治者或政府推行的低效、錯誤政策。例如《左傳·昭公二十四年》中“秕政亟行”即形容政令混亂、弊端頻發。現代漢語中,該詞多用于批判性語境,強調政策對社會民生的負面影響。

  2. 詞源與演變

    “秕”在《說文解字》中釋為“不成粟也”,原指谷物空殼,後衍生出“敗壞”的抽象含義,如《尚書·仲虺之诰》“有夏昏德,民墜塗炭”被注疏家稱為“秕政之始”。此詞多見于古代政論,現代使用頻率較低,但保留于學術及曆史文獻。

  3. 用法與示例

    • 古典用例:宋代李綱《議國是》中“秕政蠹國,莫此為甚”,指錯誤政策危害國家。
    • 現代語境:可用于分析曆史事件,如“晚清秕政加速了封建制度的崩潰”。

相關詞語

權威參考

網絡擴展解釋

“秕政”是一個漢語詞語,拼音為bǐ zhèng,其核心含義是不良的政治措施或弊政。以下是詳細解釋:

  1. 詞義解析

    • “秕”:本義指子實不飽滿(如“秕谷”),引申為“壞、不良”。
    • “政”:指政治、政事。
      組合後,“秕政”即指治理不善或有害的政治舉措,常與清明政治形成對比。
  2. 曆史文獻引用

    • 最早見于《國語·晉語七》:“軍無秕政”,意為軍隊中沒有不良政策。
    • 《後漢書·黃瓊傳》用“秕政日亂”描述東漢末年的政治腐敗。
    • 《晉書》提到“朝無秕政”,強調政治清明的重要性。
  3. 現代用法與示例
    現代語境中,“秕政”仍用于批評不當政策,如“渭南為‘最後一名’發獎的做法被視為秕政”。其近義詞包括“弊政”“苛政”,反義詞則為“善政”“仁政”。

  4. 權威來源總結
    綜合漢典、搜狗百科等資料,“秕政”的定義穩定,均指向不良或有害的政治措施。

若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現代案例,可查閱《國語》《後漢書》或相關時政評論。

别人正在浏覽...

傍觀冷眼變分法并攏播種布聞才此城塢赤寰大祭調口洞洞灟灟東方星東勝煤田二流大挂廢鐵風騎負電荷釜底抽薪服誦公爵工薪階層栝蒌孤墳函請黑參江表降麻官驕穩椒香街巡結業旌招金花銀勁陰糾縛蠲放舉善薦賢流庽哩也波哩也啰牧羊兒跑冰僻執掐把前功盡滅氣局輕笑傾卸窮小子邛遇渠酋曲章人中之龍删革深功射亭水研推誠置腹脫棄僞讓霧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