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 漢 蔡邕 為《後漢記》所作的十志。《後漢書·蔡邕傳》:“﹝ 蔡邕 ﹞前在 東觀 ,與 盧植 、 韓説 等撰補《後漢記》,會遭事流離,不及得成,因上書自陳,奏其所著十意,分别首目,連置章左。” 李賢 注:“猶《前書》十志也。《邕别傳》曰:‘……有《律曆意》第一、《禮意》第二、《樂意》第三、《郊祀意》第四、《天文意》第五、《車服意》第六。’”
“十意”是東漢學者蔡邕為續補《後漢記》所撰寫的十篇志書,其含義與曆史文獻編纂相關,具體解釋如下:
核心定義
“十意”指蔡邕未完成的《後漢記》中的十篇志書,即仿照《漢書》的“十志”體例撰寫的專題論述。因避漢桓帝劉志名諱,改稱“十意”。
曆史背景
蔡邕曾與盧植、韓說等人在東觀(漢代國家藏書機構)共同編修《後漢記》,後因政治流放未能完成。他上書自陳時提到已完成的“十意”,并列出部分篇目,如《律曆意》《禮意》《郊祀意》等,内容涵蓋禮制、天文、輿服等領域。
文獻價值
這些志書是對東漢制度、文化的系統記錄,雖原書已佚,但通過《後漢書·蔡邕傳》及李賢注可窺其框架,成為研究東漢典章制度的重要線索。
現代語境延伸
在當代網絡語境中,“十意”偶爾被借用為諧音梗,如“十心十意”表達祝福(如、5的例句),但此用法與曆史原義無關,屬語言流變現象。
與其他釋義的區分
需注意“十意”并非數字“十”與“意大利”的簡稱組合(、5提及的歧義),其核心仍為曆史文獻術語。
以上信息綜合了權威古籍記載與詞典解釋,完整文獻可參考《後漢書》及相關漢典資料。
《十意》是一個成語,意為“衷心誠意”。它代表着一個人真誠的心意和真摯的感情。
成語《十意》的部首是“心”,總共有12個筆畫。
《十意》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唐代的《杜維經》。該經文中有一句話是:“宜選能言的,說話要圓熟有十意。”後來這句話演變成了成語《十意》。
繁體字“十意”沒有特定的寫法,仍然是“十意”。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形式可能略有不同。然而,成語《十意》本身并沒有受到太大的影響,所以古時候的漢字寫法與現代相同。
他寫信表達對她的十意,希望能夠得到她的理解和支持。
十全十美、十拿九穩。
衷心、癡心。
敷衍、虛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