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e utterly routed] 軍隊被打得七零八落,不成隊伍,形容打仗敗得很慘
軍隊被打得七零八落,不成樣子。形容慘敗。 鄧子恢 等《閩西暴6*動與紅十二軍》:“于是十月間,紅二十一軍又第二次打 樂江 ,結果還是一敗塗地,回到 閩 西時已潰不成軍。” 姚雪垠 《李自成》第一卷第八章:“他相信把他們擊潰并不困難,等待敵人的銳氣開始衰落時,抓住要害猛力一擊,就可以把敵人殺得潰不成軍。”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潰不成軍漢語 快速查詢。
“潰不成軍”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kuì bù chéng jūn,其核心含義是形容軍隊或團體在遭受打擊後徹底崩潰,無法組織有效抵抗,呈現慘敗狀态。以下是詳細解釋:
字面解釋:
“潰”指潰敗、散亂;“不成軍”表示失去軍隊的完整建制。整體形容戰敗後隊伍七零八落、士氣全無的慘狀。
引申意義:
也可比喻競賽、競争等場合中一方徹底失利,如“辯論賽中,對方被駁得潰不成軍”。
出處:
現代作家姚雪垠在《李自成》第一卷第八章中首次使用該成語:“抓住要害猛力一擊,就可以把敵人殺得潰不成軍。”。
語法結構:
偏正式結構,多作謂語、定語、補語,含貶義。例如:
近義詞 | 反義詞 |
---|---|
一敗塗地 | 旗開得勝 |
土崩瓦解 | 所向披靡 |
棄甲曳兵 | 橫掃千軍 |
使用場景:
多用于軍事、競技、商業競争等場景,強調慘敗後的混亂狀态。例如:
注意點:
成語中的“潰”易被誤讀為“kuài”,正确發音為kuì(注音有誤,需以權威來源為準)。
如需更多例句或曆史用例,可參考姚雪垠的《李自成》或權威詞典。
潰不成軍是一個成語,常用來形容敗軍潰逃,戰鬥力弱小,無法形成有效的戰鬥力。潰不成軍拆分成部首可以是水(氵),軍(冖),成(戈)。
拆分成部首和筆畫:水(氵):3畫,軍(冖):2畫,成(戈):4畫。
源自:潰不成軍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左傳》。在古代軍事上,如果戰鬥中士氣低下,松散紛亂,就很容易導緻潰軍現象。而潰不成軍這個成語則用來指戰鬥力不強,難以組成有力軍隊。
繁體:潰不成軍。
古時候漢字寫法:潰不成軍這個成語的古時候寫法稍有不同,軍字部分是用“軍”字來表示,而不是現代的“軍”字。
例句:他們在戰鬥中潰不成軍,很快便被敵人全殲。
組詞:潰退、成軍、早夭。
近義詞:土崩瓦解
反義詞:百戰百勝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