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逃亡。《资治通鉴·后汉高祖乾祐元年》:“ 景崇 恐 匡赞 牙兵亡逸,欲文其面。”
(2).指逃亡的人。 宋 秦观 《盗贼中》:“若此之类,与夫捕获亡逸赏罚之格,凡数十条,然皆画一之制也。”
(3).散失。《隋书·音乐志上》:“《晋中经部》,无復乐书;《别録》所载,已復亡逸。” 宋 刘麟 《<元氏长庆集>序》:“今之所见者,仅数十家而已,以是知 唐 人之文亡逸者多矣。” 清 俞樾 《茶香室续钞·书叙指南》:“《书叙指南》专为尺牘设,所引诸书,今多亡逸。”
(4).指散失的文字、书籍。《隋书·儒林传序》:“考正亡逸,研覈异同。” 唐 陆龟蒙 《奉和袭美二游诗·徐诗》:“ 贞观 购亡逸, 蓬瀛 渐周旋。”
“亡逸”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四个层面解析,结合古籍例证说明如下:
1. 逃亡
指人或群体逃离原居地或控制范围。如《资治通鉴·后汉高祖乾祐元年》记载:“景崇恐匡赞牙兵亡逸,欲文其面。”,此处描述为防止士兵逃亡而采取的措施。
2. 指逃亡的人
引申为逃亡者本身。宋代秦观在《盗贼中》提到:“捕获亡逸赏罚之格,凡数十条”,说明对逃亡者的追捕政策。
3. 散失
多用于描述文献、制度等遗失。如《隋书·音乐志》称乐书“已复亡逸”,宋代刘麟亦感叹唐人文献“亡逸者多矣”。
4. 散失的文字或书籍
特指古籍文献的失传。清代俞樾在《茶香室续钞》中提及《书叙指南》引用的典籍“今多亡逸”,印证该词在文献学中的使用。
词源特点
该词属文言词汇,现代汉语使用频率较低,常见于历史文献或学术讨论中。需注意语境区分具体指向逃亡行为、逃亡者还是文献失传。
《亡逸》是一个汉语词语,形容一个人或事物消失得极其快速和彻底。
《亡逸》的拆分部首是亠和彳,拼音为wáng和yì。它包含6个笔画。
《亡逸》的来源形成于古代汉字的演变过程。这个词的繁体字是「亡逸」。
古时候,「亡逸」的字形有所不同,其中「亡」字的上面有一个戈字旁,表示失去,而「逸」字上面有一个辶字旁,表示迅速。这样的写法形象地表达了《亡逸》的含义。
1. 他进了房间,却发现里面的人早已亡逸无踪。
2. 那只小鸟在眨眼间亡逸向天空飞去。
- 逸乐:形容快乐自在。
- 游逸:形容自由自在地游玩。
- 亡命:形容逃亡、无处可去。
- 消失:指突然不再存在。
- 转瞬:形容时间极短,眨眼间。
- 留存:指继续存在,未经改变。
- 保留:指保持某种状态或情况。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