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逃亡。《资治通鉴·后汉高祖乾祐元年》:“ 景崇 恐 匡赞 牙兵亡逸,欲文其面。”
(2).指逃亡的人。 宋 秦观 《盗贼中》:“若此之类,与夫捕获亡逸赏罚之格,凡数十条,然皆画一之制也。”
(3).散失。《隋书·音乐志上》:“《晋中经部》,无復乐书;《别録》所载,已復亡逸。” 宋 刘麟 《<元氏长庆集>序》:“今之所见者,仅数十家而已,以是知 唐 人之文亡逸者多矣。” 清 俞樾 《茶香室续钞·书叙指南》:“《书叙指南》专为尺牘设,所引诸书,今多亡逸。”
(4).指散失的文字、书籍。《隋书·儒林传序》:“考正亡逸,研覈异同。” 唐 陆龟蒙 《奉和袭美二游诗·徐诗》:“ 贞观 购亡逸, 蓬瀛 渐周旋。”
亡逸是汉语中具有多重含义的复合词,其释义需结合具体语境分析,主要可归纳为以下三类:
逃亡;逃逸
指人或动物逃离原处,躲避追捕或责任。
例:《后汉书·独行传》载“惧罪亡逸”,指犯人畏罪潜逃。
来源:《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散失;遗失
多指文献、器物等因年代久远或保管不善而消失。
例:苏轼《论养士》提及“典籍亡逸”,指古籍散佚。
来源:《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隐遁;避世
引申为隐士逃避世俗,如《晋书·隐逸传》称隐者为“亡逸之士”。
来源:《辞源》(商务印书馆)
消亡;灭绝
指事物逐渐消失,如明代《农政全书》言物种“久则亡逸”。
来源:《中文大辞典》(中国文化大学出版社)
《汉书·武帝纪》:“通亡逸,聚党阻山。”
陆游《跋兰亭序》:“真迹亡逸,摹本亦稀。”
来源:中华书局点校本二十四史
该词今多见于学术论著(如历史、文献学)及法律文书(如“嫌疑人亡逸”),日常口语中已罕用。需注意区分“亡逸”与“亡佚”(后者专指文献失传)。
综合来源:
《汉语大词典》释义框架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用例分析
《中国历史大辞典》语境拓展
“亡逸”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四个层面解析,结合古籍例证说明如下:
1. 逃亡
指人或群体逃离原居地或控制范围。如《资治通鉴·后汉高祖乾祐元年》记载:“景崇恐匡赞牙兵亡逸,欲文其面。”,此处描述为防止士兵逃亡而采取的措施。
2. 指逃亡的人
引申为逃亡者本身。宋代秦观在《盗贼中》提到:“捕获亡逸赏罚之格,凡数十条”,说明对逃亡者的追捕政策。
3. 散失
多用于描述文献、制度等遗失。如《隋书·音乐志》称乐书“已复亡逸”,宋代刘麟亦感叹唐人文献“亡逸者多矣”。
4. 散失的文字或书籍
特指古籍文献的失传。清代俞樾在《茶香室续钞》中提及《书叙指南》引用的典籍“今多亡逸”,印证该词在文献学中的使用。
词源特点
该词属文言词汇,现代汉语使用频率较低,常见于历史文献或学术讨论中。需注意语境区分具体指向逃亡行为、逃亡者还是文献失传。
嗷然镑刨鞭棰璧釭冰轮不动声色步哨蚕禁缠捉差秩雠姤达惠打拦盗风大寿顶礼慈云斗霜傲雪贰守拂拂娇公涂拱挹指麾关市海角天隅横草不拿,竪草不拈红釭化凫慌急楜椒匠心独具僵硬艰窘鲛帐家徭畿劳敬颂进旨巨观军前圹垄劳悴楼额镂楶麦芽命关磨算凭风谱图清重寝苫枕干邛竹山旗繖染色体塞怨赏静沙沙声赊借虽然素昔夙兴夜寐污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