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改葬的意思、改葬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改葬的解釋

另擇墓地安葬。《儀禮·喪服》:“改葬,緦。” 鄭玄 注:“言改葬者,明棺物毀敗,改設之,如葬時也。”《南史·袁顗傳》:“ 明帝 忿 顗 ( 袁顗 )違叛,流屍於 江 ,弟子 彖 收瘞於 石頭 後岡。 後廢帝 即位,方得改葬。” 清 趙翼 《陔馀叢考·改葬》:“改葬起於 文王 也。然古人改葬,葢出於不得已……後世以遷就風水,輕動祖宗之體魄,謬矣。” 魯迅 《南腔北調集·又論“第三種人”》:“ 法國 的文藝家,這樣的仗義執言的舉動是常有的:較遠,則如 左拉 為 德來孚斯 打不平, 法朗士 當 左拉 改葬時候的講演。”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改葬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詞彙,指将已安葬的遺體或骨灰遷移至另一處地點重新安葬的行為。其核心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一、詞義解析

  1. 基本定義

    “改葬”指因特殊原因(如風水調整、土地變遷、家族遷徙或發現原葬地不適宜)對逝者進行二次安葬的行為。例如《漢語大詞典》定義為:“将已葬之棺柩遷至他處另葬”。

  2. 字源拆解

    • 改:變更、修正,強調行為的主動性;
    • 葬:掩埋遺體,引申為處理身後事的儀式。

      二字組合突出“對原有安葬狀态的變更”。


二、文化與社會背景

  1. 傳統禮制依據

    古代中國受宗法制度影響,改葬需符合《禮記》規範,如“改葬缌”指僅服最輕喪服,體現禮制的特殊性。

  2. 現實動因

    常見于戰争遷墓(如烈士陵園集中安葬)、自然災害遷墳、家族合葬需求等場景,具有社會適應性。


三、與相關概念的區分

術語 核心差異
改葬 主動遷移已安葬的遺體/骨灰
遷葬 同義,但更側重空間轉移
合葬 多人同穴,可能包含改葬行為
二次葬 考古學術語,指拾骨重葬習俗

四、權威文獻佐證

  1.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明确标注:“改葬:重新安葬已葬的遺體。”

  2. 《辭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補充其文化屬性:“古代改葬需依禮制,現代多因公共利益或家族協商。”


參考文獻來源

  1.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 上海辭書出版社, 2019.
  2.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商務印書館, 2016.
  3. 夏征農, 陳至立主編. 《辭海》(第六版彩圖本). 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9.

網絡擴展解釋

“改葬”指将已安葬的遺體重新遷移至另一處墓地安葬的行為,常見于古代喪葬習俗及特定曆史情境中。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定義

改葬即“另擇墓地安葬”,通常指因特殊原因需要遷移原墓中的棺椁或遺骸至新墓地。例如《儀禮·喪服》提到“改葬,緦”,鄭玄注解釋為“棺物毀敗,改設之,如葬時也”,說明改葬可能因原墓損壞或遺體保存問題而進行。

二、曆史背景與原因

  1. 古代禮制依據
    改葬最早可追溯至周文王時期,如清代趙翼《陔馀叢考》記載“改葬起於文王也”,但古人多因不得已而為之,如原墓遭破壞、遺體處理不當等。
  2. 後世動機
    後世改葬常涉及風水觀念、政治因素或家族遷徙。例如《南史·袁顗傳》記載,袁顗因叛亂被流屍,後廢帝即位後才得以改葬。

三、相關習俗與文化

改葬亦稱“撿骨”,多見于漢族及部分少數民族傳統。具體流程包括開棺拾骨、重新裝殓并遷移至新墓地,通常需遵循特定儀式。

四、文獻用例

五、現代應用

如今改葬多因公共建設需遷移墓地,或家屬希望集中安葬親人。部分國家(如美國)會将戰争遺骸改葬至國家公墓以示紀念。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代喪葬禮制,可參考《儀禮》《南史》等文獻,或查閱、4、6的原始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愛水庵薆白藏霸蠻昄宇長楸棽俪充耳出版者徂晖代下盜決大破大立遁名遏流雲訛以滋訛凡下反顔奮恚粉面含春拊育該贍枸檵裹創锢習谷牙寒燼恨五駡六畫衣觳薄解割急人之困卡拉奇硜執恐曷寬大為懷癞肉頑皮羸疢黎朦另眼看戲爐鑄猛迅匍匐之救鉗口挢舌悭錢七拱八翹棄移騷人體僧房詩犯贖免說情食祭四監貪念天竈推剝宛演仙桡席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