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葬的意思、改葬的詳細解釋
改葬的解釋
另擇墓地安葬。《儀禮·喪服》:“改葬,緦。” 鄭玄 注:“言改葬者,明棺物毀敗,改設之,如葬時也。”《南史·袁顗傳》:“ 明帝 忿 顗 ( 袁顗 )違叛,流屍於 江 ,弟子 彖 收瘞於 石頭 後岡。 後廢帝 即位,方得改葬。” 清 趙翼 《陔馀叢考·改葬》:“改葬起於 文王 也。然古人改葬,葢出於不得已……後世以遷就風水,輕動祖宗之體魄,謬矣。” 魯迅 《南腔北調集·又論“第三種人”》:“ 法國 的文藝家,這樣的仗義執言的舉動是常有的:較遠,則如 左拉 為 德來孚斯 打不平, 法朗士 當 左拉 改葬時候的講演。”
詞語分解
- 改的解釋 改 ǎ 變更,更換:改變。更(卬 )改。改革。改造。改善。改弦更張。朝令夕改。改編。改寫。纂改。 姓。 筆畫數:; 部首:攵; 筆順編號:
- 葬的解釋 葬 à 掩埋死人,泛指處理死者遺體:安葬。埋葬。土葬。火葬。海葬。葬送。葬禮。葬儀。 筆畫數:; 部首:艹;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改葬”指将已安葬的遺體重新遷移至另一處墓地安葬的行為,常見于古代喪葬習俗及特定曆史情境中。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定義
改葬即“另擇墓地安葬”,通常指因特殊原因需要遷移原墓中的棺椁或遺骸至新墓地。例如《儀禮·喪服》提到“改葬,緦”,鄭玄注解釋為“棺物毀敗,改設之,如葬時也”,說明改葬可能因原墓損壞或遺體保存問題而進行。
二、曆史背景與原因
- 古代禮制依據
改葬最早可追溯至周文王時期,如清代趙翼《陔馀叢考》記載“改葬起於文王也”,但古人多因不得已而為之,如原墓遭破壞、遺體處理不當等。
- 後世動機
後世改葬常涉及風水觀念、政治因素或家族遷徙。例如《南史·袁顗傳》記載,袁顗因叛亂被流屍,後廢帝即位後才得以改葬。
三、相關習俗與文化
改葬亦稱“撿骨”,多見于漢族及部分少數民族傳統。具體流程包括開棺拾骨、重新裝殓并遷移至新墓地,通常需遵循特定儀式。
四、文獻用例
- 《左傳·隱公元年》記載魯國改葬惠公,因禮儀問題未被正式記錄。
- 清代趙翼批評後世因風水隨意改葬的行為,認為此舉輕率對待祖先遺體。
五、現代應用
如今改葬多因公共建設需遷移墓地,或家屬希望集中安葬親人。部分國家(如美國)會将戰争遺骸改葬至國家公墓以示紀念。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代喪葬禮制,可參考《儀禮》《南史》等文獻,或查閱、4、6的原始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二
改葬(gǎi zàng)是指對已經安葬的屍骨進行重新安葬或遷出墓地的行為。該詞的拆分部首為“亻”和“艹”,總共有15個筆畫。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殡葬習俗,人們常常為了各種原因而對已故親人的屍骨進行改變或重新安置。
繁體字的寫法為「改葬」。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會隨着時代的變遷而有所改變,但「改葬」這個詞的基本意義和寫法一直保持穩定。
以下是一些關于“改葬”的例句:
1. 這座古墓因為城市發展的需要,被迫進行了改葬。
2. 他們決定把父親的屍骨從鄉下的墓地改葬到城市的陵園中。
3. 在中國古代,改葬是一種重要的儀式,代表着對已故親人的尊重和紀念。
一些和“改葬”相關的詞組包括“墓地改造”、“遷葬”和“修繕墳墓”。與“改葬”意義相近的詞語有“移葬”和“遷葬”,它們都指的是将屍骨從一個地點轉移到另一個地點。而與“改葬”意義相反的詞語是“保持原葬”,表示不對已經安葬的屍骨進行任何更改。
希望以上回答對您有幫助!如果還有其他問題,請隨時提出。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