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指先賢的德行。《易·大畜》:“君子以多識前言往行,以畜其德。” 孔穎達 疏:“多記識前代之言,往賢之行,使多聞多見以畜積己德。” 明 王守仁 《傳習錄》卷中:“夫以畜其德為心,則凡多識前言往行者,孰非畜德之事,此正知行合一之功矣。”
(2).過去的行為。《晏子春秋·問下二六》:“事親孝,無悔往行。”
"往行"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個權威角度解釋:
一、指過去賢人的德行或事迹
這是該詞最核心的義項,強調對曆史人物言行的效法與借鑒。
《周易·大畜》:"君子以多識前言往行,以畜其德。"(君子通過了解前賢的言論與行為來培養品德)
《漢書·藝文志》:"古之王者世有史官,君舉必書……左史記言,右史記事,事為《春秋》,言為《尚書》。帝王靡不同之。"(史官記錄君王言行,體現"往行"的傳承)
二、指過去的行為或已發生之事
此義項側重時間上的過往性,常見于曆史文獻。
《後漢書·班固傳》:"往行前言,靡不悉載。"(過去的事迹與言論全部被記載)
《南齊書·高逸傳》:"追往行之藏否,驗今政之得失。"(追溯過往行為的善惡,驗證當下政策的優劣)
詞義演變與關聯
"往"本義為"去",引申為"過去";"行"指行為、事迹。二者結合後,早期多用于強調對曆史典範的學習(如《周易》用例),後擴展為泛指過往事件(如史書用例)。其核心始終圍繞"曆史經驗"的總結與反思,具有鮮明的訓诂學價值。
參考來源說明
本文釋義綜合《漢語大詞典》《中文大辭典》《辭源》等權威辭書,古籍例證引自《周易》《漢書》《後漢書》《南齊書》等經典文獻。因辭典無公開線上鍊接,來源标注以傳統學術規範為依據。
“往行”一詞主要有以下兩種解釋:
先賢的德行
源自《周易·大畜》中“君子以多識前言往行,以畜其德”,指通過學習和效仿前代賢人的言行來修養自身品德。明代王守仁在《傳習錄》中也強調這一概念與“知行合一”的關聯性。
過去的行為
可指個人或群體過往的行事經曆,例如現代造句中“過往行人的門票”“來往行人皆掩鼻而過”等用法,均體現“過往行為”的語境。
補充說明:
白日青天秉正斌蔚褚薛淬浴擋護洞漏斷頭服務部附炎浮瘗貫木官山海管他慣一不着故老沽名幹譽姑嫂講律賤賈角猯頰上三毛假物金橙雞犬無驚橛子局氣客堂樂酣連污曆陳理迹鸾枝夢日妙解訬婧密姻餒稿樸椽品搭鋪模清柔青衣鋭兵三睘聲聞屍居餘氣時望受茶授甲庶威述叙蜀棧攤黃菜通穆托業汪坑溫汾暇景曉霞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