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指先贤的德行。《易·大畜》:“君子以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 孔颖达 疏:“多记识前代之言,往贤之行,使多闻多见以畜积己德。”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中:“夫以畜其德为心,则凡多识前言往行者,孰非畜德之事,此正知行合一之功矣。”
(2).过去的行为。《晏子春秋·问下二六》:“事亲孝,无悔往行。”
"往行"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两个权威角度解释:
一、指过去贤人的德行或事迹
这是该词最核心的义项,强调对历史人物言行的效法与借鉴。
《周易·大畜》:"君子以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君子通过了解前贤的言论与行为来培养品德)
《汉书·艺文志》:"古之王者世有史官,君举必书……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帝王靡不同之。"(史官记录君王言行,体现"往行"的传承)
二、指过去的行为或已发生之事
此义项侧重时间上的过往性,常见于历史文献。
《后汉书·班固传》:"往行前言,靡不悉载。"(过去的事迹与言论全部被记载)
《南齐书·高逸传》:"追往行之藏否,验今政之得失。"(追溯过往行为的善恶,验证当下政策的优劣)
词义演变与关联
"往"本义为"去",引申为"过去";"行"指行为、事迹。二者结合后,早期多用于强调对历史典范的学习(如《周易》用例),后扩展为泛指过往事件(如史书用例)。其核心始终围绕"历史经验"的总结与反思,具有鲜明的训诂学价值。
参考来源说明
本文释义综合《汉语大词典》《中文大辞典》《辞源》等权威辞书,古籍例证引自《周易》《汉书》《后汉书》《南齐书》等经典文献。因辞典无公开在线链接,来源标注以传统学术规范为依据。
“往行”一词主要有以下两种解释:
先贤的德行
源自《周易·大畜》中“君子以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指通过学习和效仿前代贤人的言行来修养自身品德。明代王守仁在《传习录》中也强调这一概念与“知行合一”的关联性。
过去的行为
可指个人或群体过往的行事经历,例如现代造句中“过往行人的门票”“来往行人皆掩鼻而过”等用法,均体现“过往行为”的语境。
补充说明:
柏翳保训霸习被控表笔不送气苍蝇侧芽长日赤文齿牙余惠春分磁石窜附搓揉答剌不花东曦既驾对门二桃三士烦憺反作用干错躬耕乐道诃藜棒覈要縠纹降形较差椒榝介福精甲金牋禁寺几研看头客坊乐山爱水炼术林霭俛偻明窗尘木拐嬭婆敲打青耕球猎燃灰戎荒肉山闰秋三笔六诗神白猨所是泰阿体要通联外妇无首陷瑕霞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