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秉正的意思、秉正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秉正的解釋

持心公正。《明史·王家屏傳》:“每議事,秉正持法,不亢不隨。”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談·談獻一·葛端肅公家訓》:“大凡人能清約,即能秉正。”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太平天囯·天父下凡诏書二》:“各各總要真心秉正,同輔朝綱。”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秉正,漢語詞彙,讀作bǐng zhèng,釋義為秉持公正、主持正道。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第89頁釋義,該詞屬書面語用法,常見于描述人物品性或行為準則。從詞源學角度分析,“秉”字本義為手持禾束,《說文解字》釋作“禾束也”,後引申為掌握、主持;“正”取《廣雅·釋诂一》“直也”之義,二者結合形成“秉持公正”的核心語義。

在具體應用中,《後漢書·鄭崇傳》載“崇秉正敢言”即屬典型用例,指官員堅守正直品格。現代漢語中多用于褒揚性語境,如“秉正執法”“秉正無私”等短語結構。據《古代漢語常用詞詞典》(商務印書館,2015)第32頁考釋,該詞自漢代起便承載着儒家“持中守正”的倫理内涵,與“徇私”“偏頗”構成反義關系。

從構詞法角度看,“秉正”屬并列式合成詞,兩個語素義項相近且互為補充。這種結構常見于道德倫理類詞彙,如“剛正”“廉明”等,均體現漢語雙音節化的構詞特點。現代語言實踐中,該詞常見于司法文書、政論文章及人物評述等正式語體,具有鮮明的莊重色彩。

網絡擴展解釋

“秉正”是一個漢語詞彙,通常用于書面語境,其核心含義為秉持公正、堅守正道。以下從多個角度展開解釋:

1.基本釋義

2.出處與文學用例

3.語境與使用範圍

4.近義與反義詞

5.延伸理解

“秉正”強調内在的道德堅守與外在的行為公正,多用于正式或文學性表達。如需更詳細的古典文獻例證,可參考《明史》《西遊記》等原著。

别人正在浏覽...

愛吃棗兒湯鄙騃炳耀不達布冒常譚朝幹夕惕插身程姬之疾出母打官司大羅天滴點頂數訂閲都雅翻撷廢立風雨表婦人家敢是甘液攻剖供銷合作社供役官籍河泥歡喜若狂夥賊疆理結網荊南掎挈伺詐君王老濞諒宥聊齋臨鋒決敵毛重門爵獰悍懦靡偏眼破擊染逆儒席三避少康折登神峯松放天飛頭重腳輕王許蜿蜒惟利是命未明求衣無憀賴無情無義誤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