顽瞽的意思、顽瞽的详细解释
顽瞽的解释
指 舜 父 瞽叟 。语出《书·尧典》:“ 瞽 子,父顽,母嚚, 象 傲。” 孔 传:“无目曰瞽, 舜 父有目,不能分别好恶,故时人谓之瞽,配字曰瞍,瞍,无目之称。” 三国 魏 曹植 《帝舜赞》:“克协 顽瞽 ,应 唐 莅政。”
词语分解
- 顽的解释 顽 (頑) á 愚钝:愚顽。冥顽不灵(愚昧顽钝不灵活)。 不容易变化或动摇:顽固。顽强。顽敌。顽症。刁顽。负隅顽抗。 淘气,胡闹:顽皮。顽童。 同“玩”①②。 笔画数:; 部首:页; 笔顺编号:
- 瞽的解释 瞽 ǔ 盲人,瞎子:“离娄微睇兮,瞽以为无明。” 瞎:瞽者。 古代乐师。 不达事理;没有见识;“弃老取少谓之瞽。” 笔画数:; 部首:目;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顽瞽(wán gǔ)是一个汉语复合词,由“顽”和“瞽”两个字组合而成,其含义可以从字源和典籍用例两方面进行解析:
一、 字义解析
- 顽 (wán):
- 本义指难劈开的囫囵木头,引申为愚昧无知、固执不化。《说文解字》:“顽,㮯头也。”段玉裁注:“凡物浑沦未破者皆得曰㮯…引申为愚钝无知之称。”
- 在“顽瞽”一词中,主要取其愚妄、冥顽不灵 的含义。
- 瞽 (gǔ):
- 本义指盲人,特指古代乐官(因常由盲人担任)。《说文解字》:“瞽,目但有眹也。”指眼睛只有缝隙而无视力。
- 引申义为没有见识、不明事理。《尚书·胤征》有“瞽奏鼓”的记载,后常以“瞽”喻指昏聩不明。
- 在“顽瞽”一词中,主要取其昏昧不明、缺乏辨别力 的含义。
二、 复合词“顽瞽”的含义
将“顽”与“瞽”结合,“顽瞽”一词形容人既愚昧固执,又昏聩不明事理。具体指:
- 愚妄昏聩:形容人极其愚钝,缺乏基本的认知和判断能力,且固执己见,不可理喻。
- 冥顽不灵:强调其思想僵化,不接受教化或劝导,如同盲人无法看见光明。
- 缺乏见识与辨别力:如同盲人看不见事物,指对是非、道理完全不能辨识。
三、 典籍用例
该词在古代文献中多用于批评或形容昏庸愚昧之人:
- 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在《读通鉴论·卷六·光武》中批评某些儒生:“顽瞽之儒,摘一句一字以伸其邪说。” 此处指那些愚昧昏聩、断章取义以支持荒谬观点的儒生。
- 清代学者章学诚在《文史通义·内篇三·鍼名》中提到:“鄙陋之夫…妄谓己实有过人之行,至顽瞽不可喻者矣。” 形容那些妄自尊大、愚昧到无法用道理使其明白的人。
四、 总结
“顽瞽”是一个带有强烈贬义色彩的文言词汇,核心含义指愚昧无知、昏聩不明且固执不化。它常用于形容那些缺乏基本认知能力、不明事理、拒绝接受正确意见的人,多见于古代批判性论述中。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低,但在理解古籍和进行相关学术研究时仍需掌握其确切含义。
主要参考来源:
- 《说文解字》 (汉·许慎撰) - 字源依据。
- 《尚书·胤征》 - “瞽”字早期典籍用例。
- 《读通鉴论》 (清·王夫之著) - 典型用例。
- 《文史通义》 (清·章学诚著) - 典型用例。
网络扩展解释
“顽瞽”是一个具有双重含义的词汇,其解释可从历史典故和现代引申义两方面展开:
一、本义与历史来源
-
指舜父瞽叟
根据《尚书·尧典》记载,舜的父亲被称为“瞽叟”(“瞽子,父顽,母嚚,象傲”)。其中“瞽”原指盲人,但舜父并非生理盲,而是因“不能分别好恶”,被时人讽刺为“瞽”()。孔传进一步解释:“瞍,无目之称”,说明“瞽”在此处隐喻其愚昧、不辨是非的性格特点()。
-
典故中的性格特质
舜父以“顽”(固执、愚钝)著称,与“瞽”(盲目、愚昧)结合,形成了对偏执无知者的典型描述。这一用法多见于古籍,强调对人物品性的批判()。
二、成语化的引申义
-
现代含义
作为成语,“顽瞽”形容人固执己见且愚昧无知,特指“不愿听从劝告、思想狭隘”的行为()。例如:“他顽瞽不化,终致失败。”
-
构词解析
- 顽:表示固执、顽固;
- 瞽:原指盲人,引申为愚昧、缺乏判断力。二者结合,强化了“愚而自专”的负面形象()。
三、使用场景与建议
- 适用语境:批评他人固执愚昧时使用,如“莫效顽瞽之辈”。
- 注意:该词较书面化,日常交流中可用“顽固不化”“刚愎自用”等替代。
如需更多例证,可参考《尚书》原文或成语词典()。
别人正在浏览...
捱牌搬脣弄舌罢手徧师别囿并坐播鼗策錣怅然産毻潮位持衡拥璇大真雕攻帝虎冬葵独説伐枳锋鋭風雨晦暝雰雺杠头挂失孤藏寒寠何起画片鹄盖翦翎机车极度金契疾疫麇惊冷冷六路六世吏文履险卖爵貌似摸金囊米蒲鲊掐牙戚蕃气食牛铨敍人情味儿汝南鸡砂布升车水车水虫私布死而后已堂息调神畅情奚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