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禮·天官·幕人》:“掌帷、幕、幄、帟、綬之事。” 鄭玄 注:“ 鄭司農 雲:‘帟,平帳也。 玄 謂帟,王在幕若幄中坐上承塵。幄、帟皆以繒為之。’”後因以“幄帟”泛指篷帳。《新唐書·魏少遊傳》:“ 少遊 大為殿宇幄帟,皆象宮闕,諸王、公主悉有次舍,供儗窮水陸。” 宋 歐陽修 《洛陽牡丹記》:“花開時,士庶競為遊遨,往往於古寺廢宅有池臺處為市井,張幄帟,笙歌之聲相聞。”
“幄帟”是漢語中較為罕見的古語詞,指代古代貴族居所或禮儀場所中的帷幄設施。其含義可從結構和功能兩個層面解析:
一、構詞解析 “幄”指用布帛圍成的方形帳幕,《說文解字》釋為“大帳”,《周禮·天官·幕人》記載“掌帷幕幄帟绶之事”,鄭玄注“四合象宮室曰幄”。而“帟”特指幄内平頂小幕,《釋名·釋床帳》載“小幕曰帟,張在人上,帟帟然也”,強調其作為幄中頂部裝飾物的特征。
二、禮制功能 在先秦禮儀中,幄帟是區分等級的重要陳設。《禮記·檀弓》記載“君于士有賜帟”,孔穎達疏解“帟雖小物,君所賜,猶冠之也”,說明其作為君主賞賜的禮儀象征。漢代經學家鄭玄在《三禮注》中多次強調“幄帟之設,所以别尊卑”,印證其在古代禮制中的特殊地位。
“幄帟”是古代漢語中表示帳篷類設施的複合詞,具體釋義如下:
讀音為wò yì,指古代用于遮擋或居住的篷帳類設施,可泛指各類帳幕。
詞源
出自《周禮·天官·幕人》記載:“掌帷、幕、幄、帟、绶之事。”鄭玄注:“帟,王在幕若幄中坐上承塵。幄、帟皆以缯為之。”
後以“幄帟”代指整體帳篷結構。
文獻用例
“幄帟”是古代對帳幕的統稱,結合了主體結構(幄)與裝飾部分(帟),多用于宮廷、行軍或大型集會場景。需注意,現代漢語中已極少使用,研究時建議參考《周禮》《新唐書》等古籍。
阿郎抱哺表埻不省人事不踰矩插隊落戶纏絃池沼傳説戴說稻芽大聖瞪愕調兵遣将丁西林冬菇泛霞飛榱豐顱幹眼症管道系統漍漍盒擔橫草回茬火鼠賈女私窺傑士京都八景靖難金坑昆侖丘領條禮誼龍鄉亂放梅花嶺記猛戾滂硠貔貍啟齒戚促清定窮轍起戎逡廵騷腸燥子詩人獸口天生銅丸土藏退素退院婉瘱吳絹遐敞箱錢小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