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禮·天官·幕人》:“掌帷、幕、幄、帟、綬之事。” 鄭玄 注:“ 鄭司農 雲:‘帟,平帳也。 玄 謂帟,王在幕若幄中坐上承塵。幄、帟皆以繒為之。’”後因以“幄帟”泛指篷帳。《新唐書·魏少遊傳》:“ 少遊 大為殿宇幄帟,皆象宮闕,諸王、公主悉有次舍,供儗窮水陸。” 宋 歐陽修 《洛陽牡丹記》:“花開時,士庶競為遊遨,往往於古寺廢宅有池臺處為市井,張幄帟,笙歌之聲相聞。”
“幄帟”是古代漢語中表示帳篷類設施的複合詞,具體釋義如下:
讀音為wò yì,指古代用于遮擋或居住的篷帳類設施,可泛指各類帳幕。
詞源
出自《周禮·天官·幕人》記載:“掌帷、幕、幄、帟、绶之事。”鄭玄注:“帟,王在幕若幄中坐上承塵。幄、帟皆以缯為之。”
後以“幄帟”代指整體帳篷結構。
文獻用例
“幄帟”是古代對帳幕的統稱,結合了主體結構(幄)與裝飾部分(帟),多用于宮廷、行軍或大型集會場景。需注意,現代漢語中已極少使用,研究時建議參考《周禮》《新唐書》等古籍。
《幄帟》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指挂在床帏前的帷帳。
《幄帟》的部首是帚(zhǒu),總筆畫數為18畫。
《幄帟》的出處為《詩經·王風·幄》:“王于幄兮,毋事于外。”文中的“幄帟”意指床帏。
《幄帟》的繁體字為「幄幃」。
古時候漢字《幄帟》的寫法與現代基本一緻,沒有太大差異。
他将床上的《幄帟》扯開,迎接着新的一天。
1. 幄初(指新年伊始)
2. 帟帏(指挂在門口的帷帳)
3. 幅帏(指挂在屏風上的帷帳)
帷帏、帏帳、帷幕
敞開、敝帷、張揚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