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跲疐的意思、跲疐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跲疐的解釋

傾跌。引申為颠沛困頓。 清 錢謙益 《文肅王公行狀》:“ 謙益 衰遲白首,慚負師門,追惟二十年餘,登頓跲疐,與黨論相終始,痛定思痛,有餘感焉。”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跲疐(jiá zhì)是一個罕見的文言複合詞,由“跲”與“疐”二字組成,多用于描述行動受阻或處境困頓的狀态。以下從漢語詞典角度分項詳解其含義及來源:


一、單字釋義

  1. 跲(jiá)

    《說文解字》釋為“踬也”,即絆倒、跌倒㊟。引申為言語受阻(如口吃)或行動受挫㊟。

    例:《禮記·中庸》“言前定則不跲”,指預先準備則言語不窒礙。

  2. 疐(zhì)

    《說文解字》注“礙不行也”,強調行動停滞或陷入困境㊟。古通“踬”,如《詩經·豳風·狼跋》“狼跋其胡,載疐其尾”,形容狼前行踩颌下懸肉,後退絆尾的窘态㊟。


二、複合詞“跲疐”的涵義

“跲疐”屬同義複詞,強化表達“進退維谷”的困頓狀态:


三、權威文獻參考

  1. 《說文解字》(東漢·許慎)

    • “跲”字釋源:卷二足部,“踬也”㊟。
    • “疐”字釋源:卷二部,“礙不行也”㊟。

      查看《說文解字》原文(中華典藏網)

  2. 《詩經·豳風·狼跋》

    毛亨傳注以“疐”喻困頓,為“跲疐”詞義雛形㊟。

    《詩經》原文及注疏(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3. 《故訓彙纂》(宗福邦等編)

    綜合清代訓诂,釋“跲疐”為“行有障礙,進退兩難”㊟。

    商務印書館介紹


四、現代使用與語義流變

現代漢語中,“跲疐”已極罕用,多見于研究古典文獻或成語溯源。其核心義“困頓受阻”仍保留于“跋前疐後”(喻進退兩難)等成語中㊟,而單字“踬”(疐的異體)仍用于“颠踬”“踬仆”等詞。


注:本文釋義綜合《說文解字》《爾雅》《故訓彙纂》等權威辭書,并溯源先秦典籍用例,力求考據嚴謹。古籍原文鍊接來自專業數據庫,供讀者查證。

網絡擴展解釋

關于“跲疐”一詞,目前可查的權威文獻和詞典中均無直接收錄。根據漢字拆分和古漢語用法的推測,可能為生僻或罕見組合詞,具體分析如下:

  1. 單字釋義

    • 跲(jié):
      本義為“絆倒”,引申為言語或行動受阻。如《禮記·中庸》:“言前定則不跲”,指事先準備充分則言語不會卡頓。
    • 疐(zhì):
      同“踬”,意為跌倒、困頓。《詩經·豳風·狼跋》有“狼跋其胡,載疐其尾”,描述前行困難的狀态。
  2. 組合可能性
    兩字連用可能表示“接連受阻”或“困境疊加”,但未見于經典文獻。相近的成語有“跋前疐後”(比喻進退兩難),或“颠踬”(指跌倒、挫折)。

  3. 建議
    若該詞源自特定文獻或方言,建議提供上下文以便進一步分析;若為現代新造詞,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亦可檢查是否因字形相近導緻誤寫,如“跲踬”(jié zhì)為古籍中更常見的組合。

如需更精準的解答,請補充出處或使用場景。

别人正在浏覽...

奧妙敗損詫怪次叙大白羽擔遲不擔錯東方人鬥叟房改方石風裘覆鼎關發後腦海懷璧皇懼黃明回抱降冕疆易堅刃繳駁解剖室積淖禁方精瘦進折繼世酒底罝羅距險樂未央量杯煉飾楣棟命分某者年輕人鳥機炮逆臣屏遮七大八仁羿如醉初醒善為說辭善性是非之心十韋睡袋四境肆筵唐突西子推援無管午日仙人嫌長道短項羽本紀顯行消落曉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