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唐 代奉皇帝命在外監軍的宦官。 唐 許渾 《聞邊将劉臯無辜受戮》詩:“外監多假帝王尊,威脅偏裨勢不存。”
(2). 宋 代都水監的别稱。掌管河流堤堰疏鑿浚治事務。《宋史·職官志五》:“都水監,舊隸三司, 嘉祐 三年始專置監以領之,置局於 澶州 ,號曰外監。”
清 代監獄分内監、外監。外監拘囚軍流以下輕罪的犯人。參閱《清會典·刑部四·尚書侍郎職掌四》。
“外監”一詞在不同曆史時期和語境中有多種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以上内容綜合了唐代至清代的曆史職官制度及文獻記載,若需進一步考證細節,可參考《宋史》《清會典》等原始史料。
外監(Wài Jiān)是一個由兩個部首組成的漢字,分别是“外”和“監”。其中,“外”的本義是指在某個範圍之外的事物或者地方;而“監”的本義是指監察、監視的意思。
拆分部首可分為左右兩部分,左邊是“人”字旁,右邊是“目”字旁。拆分筆畫數為10畫。
《外監》這個詞的來源比較晚,出現在明代時期。它通常用來指代外國的監察機構或者是國外的監獄體系。
《外監》的繁體字為「外監」。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是有一些差異的。
1. 這位外國人因犯罪被關進了外監。
2. 外監的職責是監視和管理外國犯罪分子。
1. 外事監察:指對外事情的監管與察看。
2. 外務監督:指對國家對外事務的監督與管理。
其他與“外監”意思相近的詞彙有:外國監獄、外域監獄。
與“外監”意思相反的詞彙是:本土監獄、本國監獄。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