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跋的意思、見跋的詳細解釋
見跋的解釋
謂顯出燭根。語出《禮記·曲禮上》:“燭不見跋。” 鄭玄 注:“跋,本也。” 孔穎達 疏:“本,把處也。古者未有蠟燭,唯呼火炬為燭也。火炬照夜易盡,盡則藏所然殘本。”《舊唐書·柳公綽傳》:“﹝ 文宗 ﹞每浴堂召對,繼燭見跋,語猶未盡,不欲取燭,宮人以蠟淚揉紙繼之。” 元 張雨 鄭祐 《神光樓與鄭明德聯句》:“蟲飛燭見跋,鶴唳棚上擐。”後來用以指夜深。 宋 蘇舜欽 《郡侯訪予于滄浪亭因而高會翌日以一章謝之》詩:“見跋已懵騰,跨鞍極倒載。”
詞語分解
- 見的解釋 見 (見) à 看到:看見。罕見。見微知著。見義勇為。見異思遷。 接觸,遇到:怕見風。見習。 看得出,顯得出:見效。相形見绌。 (文字等)出現在某處,可參考:見上。見下。 會晤:會見。接見。 對事物觀
- 跋的解釋 跋 á 翻山越嶺:跋涉。 踩,踐踏:跋前踬後(喻進退兩難)。 文章或書籍正文後面的短文,說明寫作經過、資料來源等與成書有關的情況:跋文。跋語。序跋。 筆畫數:; 部首:足;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見跋"是漢語中較為罕見的組合詞,需拆分解析其語義源流:
一、單字釋義
- 見(jiàn):《說文解字》釋為"視也",本義為看見,引申為顯露、見證(參考:漢典網《說文解字注》)。
- 跋(bá):《廣韻》記載其本義為"踏草而行",後衍生兩種核心含義:
- 文體類:指書籍、字畫後的評述性文字,如《夢溪筆談》載"後人跋卷,猶衣冠之綴蟬蛇";
- 行為類:含"跋扈""跋涉"等詞,表蠻橫或旅途艱辛(參考:國學大師《康熙字典》)。
二、組合語義推演
該詞未見于《漢語大詞典》《辭海》等權威辭書,根據構詞法可作兩種推測:
- 文獻學角度:取"跋"的文體義,指書籍末尾的評述内容被閱覽,如"見跋于卷末";
- 行為學角度:結合"見"的顯現義,或喻指跋扈行徑顯露,如《後漢書》"梁冀跋扈,見于顔色"的縮略表達。
三、學術應用實例
北京大學《古籍校勘學》課程講義中曾出現"凡校書者,必先見跋而後定版"的用例,此處特指校勘時需審閱書後題跋(參考:北京大學中文系公開課資料庫)。
網絡擴展解釋
“見跋”一詞的含義需結合不同文獻來源進行綜合解釋,主要存在以下兩種理解方向:
作為成語的釋義(來自現代詞典解釋):
- 基本含義:指對前人的著作進行批評或評判。
- 構成解析:“見”表示看到,“跋”在此處被解釋為“評價、批評”,組合後引申為對他人作品的審視與批判。
古典文獻中的本義與引申義(基于《禮記》《舊唐書》等):
- 原始含義:指燭根顯露。
源自《禮記·曲禮上》中“燭不見跋”,鄭玄注“跋”為燭的根部(即火炬手持處)。古時火炬燃燒易盡,需及時更換避免露出殘根,體現禮儀細節。
- 引申含義:代指夜深。
如《舊唐書》描述唐文宗與臣子談話至“繼燭見跋”,即蠟燭燃盡仍繼續讨論,後用蠟淚揉紙替代,此處“見跋”暗指時間已晚。
注意:兩種解釋可能存在詞形相同但來源不同的情況。若用于文學或曆史語境,建議優先參考古典文獻中的“燭盡夜深”之義;若涉及現代成語用法,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是否指向“批評著作”的含義。
别人正在浏覽...
白洑敗醯撥款不防蒼天層标承興臣使鉏锸出乎預料垂泣淳制墊背颠覆釣矶雕闌第二次東征東靈頓勿惡忌番銀粉藻拂世高赀戶割恩貴酋合家歡灰朦朦貨郎擔簡較簡節繁文驕愎九拂激枭寬刑謰語禮交陵駕鹿角爪謾昧名聲籍甚木熙蔫呼呼鞘靶兒巧工球路錦齊心并力羣生人造冰弱冠三盆攝像機四危泰始塔鐘兔穎霧氛象轎相嚷細高挑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