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見跋的意思、見跋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見跋的解釋

謂顯出燭根。語出《禮記·曲禮上》:“燭不見跋。” 鄭玄 注:“跋,本也。” 孔穎達 疏:“本,把處也。古者未有蠟燭,唯呼火炬為燭也。火炬照夜易盡,盡則藏所然殘本。”《舊唐書·柳公綽傳》:“﹝ 文宗 ﹞每浴堂召對,繼燭見跋,語猶未盡,不欲取燭,宮人以蠟淚揉紙繼之。” 元 張雨 鄭祐 《神光樓與鄭明德聯句》:“蟲飛燭見跋,鶴唳棚上擐。”後來用以指夜深。 宋 蘇舜欽 《郡侯訪予于滄浪亭因而高會翌日以一章謝之》詩:“見跋已懵騰,跨鞍極倒載。”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見跋”一詞的含義需結合不同文獻來源進行綜合解釋,主要存在以下兩種理解方向:

作為成語的釋義(來自現代詞典解釋):

古典文獻中的本義與引申義(基于《禮記》《舊唐書》等):

  1. 原始含義:指燭根顯露。
    源自《禮記·曲禮上》中“燭不見跋”,鄭玄注“跋”為燭的根部(即火炬手持處)。古時火炬燃燒易盡,需及時更換避免露出殘根,體現禮儀細節。
  2. 引申含義:代指夜深。
    如《舊唐書》描述唐文宗與臣子談話至“繼燭見跋”,即蠟燭燃盡仍繼續讨論,後用蠟淚揉紙替代,此處“見跋”暗指時間已晚。

注意:兩種解釋可能存在詞形相同但來源不同的情況。若用于文學或曆史語境,建議優先參考古典文獻中的“燭盡夜深”之義;若涉及現代成語用法,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是否指向“批評著作”的含義。

網絡擴展解釋二

見跋,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它的意思是看到、觀察到。拆分部首和筆畫來看,它由“見”和“跋”兩個部首組成,其中“見”是由“目”作為部首,有7畫;“跋”由“足”作為部首,有7畫。所以,“見跋”一共有14畫。 關于它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籍《古文尚書·申叔時見跋賦》。在古代,使用“見跋”來表示觀察到的事物是非常常見的。在文言文中,它常常用于描述人們對于事物的觀察和領悟。 在繁體字中,見跋的書寫形式是「見踏」。這種書寫形式在一些地區的中國仍然存在。 根據古時候的漢字寫法,可以使用兩個古代漢字作為例子來展示見跋的古代常見寫法。首先是“見”,在金文中的寫法為“見”,象征着“目”的形狀。其次是“跋”,在金文中的寫法為“跊”,寫出了人的兩隻腳在行走的形态。 關于見跋的例句,可以舉以下兩個例子:一是“他細緻地見跋了這幅畫中的每一個細節”,意思是他仔細觀察了這幅畫的每個細節。另一個例句是“在這次考察中,我們見跋了這個地方的美麗風景”,表示在考察過程中我們觀察到了這個地方美麗的風景。 除了見跋,還有一些相關的詞語可以組成,比如“見識”、“觀察”等,它們都表示觀察、認識到某件事或某種情況。 近義詞方面,可以使用“看見”、“目睹”等詞語來替換。它們的意思和見跋非常相似,都表示看到、觀察到。 反義詞方面,可以使用“忽視”、“疏忽”等詞語來表示。它們的意思相反,表示沒有看到、忽略或疏忽了某件事情。 總之,見跋是一個用來描述觀察、看到某種事物的詞語。它由“見”和“跋”兩個漢字組成,拆分部首和總筆畫分别為“目”、7畫和“足”、7畫。來源于古籍《古文尚書·申叔時見跋賦》,在古代文獻中經常使用。在繁體字中的書寫形式為「見踏」。古時候的寫法和用法略有不同,但意思都是指觀察到某種事物。組詞方面,可以與“見識”、“觀察”等詞語組合使用。近義詞有“看見”、“目睹”,反義詞有“忽視”、“疏忽”。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