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脫離戶籍而逃亡在外的人。《漢書·王嘉傳》:“前 山陽 亡徒 蘇令 等從橫,吏士臨難,莫肯伏節死義,以守相威權素奪也。” 宋 蘇轍 《代陳汝羲學士南京謝表》:“ 漢宣 起 張敞 於亡徒, 漢武 用 安國 於 梁 獄。”
“亡徒”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使用場景如下:
亡徒指“脫離戶籍而逃亡在外的人”。
曆史背景
古代戶籍制度嚴格,脫離戶籍者可能涉及逃避賦稅、兵役或刑罰,這類人被稱為“亡徒”。例如《漢書·王嘉傳》提到“山陽亡徒蘇令”,即指此類逃亡者。
與近義詞區别
部分現代解釋(如“缺乏目标的人”)可能是誤讀,需結合權威古籍或詞典确認。
《亡徒》是一個漢語詞彙,指的是失去了主人或者希望的人,也可指代死去的人,有時也可以指代無家可歸的人。
《亡徒》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是“亠”部,右邊是“彳”部。它的總筆畫數為8。
“亡徒”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在古代漢語中,亡徒與“亡者”概念相似,指代死去的人。隨着時間的推移,這個詞逐漸演變和擴展,也可以表示其他含義。
《亡徒》的繁體字為「亡徒」。
在古代,亡徒的漢字寫法可能有所不同。有些古代文獻中将它寫作「亾徒」。
1. 在這個戰争中,無數亡徒為了國家的獨立和自由而奮鬥。
2. 戰場上,很多亡徒為了保護自己的同伴而舍身殉職。
1. 亡命徒:指的是逃亡、流亡的人。
2. 亡靈:指已故的人,常指鬼魂。
近義詞包括:失去希望的人、迷途的人、失去歸宿的人。
反義詞包括:有主人的人、有希望的人、有家的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