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脫離戶籍而逃亡在外的人。《漢書·王嘉傳》:“前 山陽 亡徒 蘇令 等從橫,吏士臨難,莫肯伏節死義,以守相威權素奪也。” 宋 蘇轍 《代陳汝羲學士南京謝表》:“ 漢宣 起 張敞 於亡徒, 漢武 用 安國 於 梁 獄。”
"亡徒"是漢語中具有曆史特征的複合詞,需從字源、訓诂、文獻用例三個層面解析:
一、字義解析 "亡"在《說文解字》中訓為"逃也",本指逃離原居地(來源:《說文解字注》卷十二)。"徒"據《康熙字典》載有"衆也""隸也"二解,特指無特定職業的流動人群(來源:《康熙字典·彳部》)。二字結合指脫離戶籍管控的逃亡者。
二、曆史語義演變 秦漢律令文獻中特指兩類人群:
三、文獻例證 《史記·淮南衡山列傳》"聚收亡徒"描述諸侯王收容逃亡人口;《後漢書·光武帝紀》"其赦亡徒"展現朝廷對特定逃亡者的赦免政策,反映該詞在古代法制文獻中的特殊含義。
現代漢語中該詞已罕用,僅存于古籍研究領域。其語義嬗變體現中國古代戶籍制度與刑法體系的關聯性,具有重要的法制史研究價值。
“亡徒”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使用場景如下:
亡徒指“脫離戶籍而逃亡在外的人”。
曆史背景
古代戶籍制度嚴格,脫離戶籍者可能涉及逃避賦稅、兵役或刑罰,這類人被稱為“亡徒”。例如《漢書·王嘉傳》提到“山陽亡徒蘇令”,即指此類逃亡者。
與近義詞區别
部分現代解釋(如“缺乏目标的人”)可能是誤讀,需結合權威古籍或詞典确認。
避稽常宗誠士懲刈吹索初涼從舅蹈舞打旋踧踧讀卷敦進頓瞌睡反轉覆鹿尋蕉福用高陽池歌頌行號巷哭鶴團環翠閣荒寒火燧昒幽加納降旗踐涖假撇欠饑倉戟刺借誼脊令原匮乏捆紮禮單淋巴龍香漏掐明昞模棱兩端濃蔭蔽日破鼓亂人捶镪寶青鼠傾銷喪逝時憲鼠須檀香填充天隨停酸同質瓦樽僞朝溫房午炮誣谮缃荷小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