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脱离户籍而逃亡在外的人。《汉书·王嘉传》:“前 山阳 亡徒 苏令 等从横,吏士临难,莫肯伏节死义,以守相威权素夺也。” 宋 苏辙 《代陈汝羲学士南京谢表》:“ 汉宣 起 张敞 於亡徒, 汉武 用 安国 於 梁 狱。”
"亡徒"是汉语中具有历史特征的复合词,需从字源、训诂、文献用例三个层面解析:
一、字义解析 "亡"在《说文解字》中训为"逃也",本指逃离原居地(来源:《说文解字注》卷十二)。"徒"据《康熙字典》载有"众也""隶也"二解,特指无特定职业的流动人群(来源:《康熙字典·彳部》)。二字结合指脱离户籍管控的逃亡者。
二、历史语义演变 秦汉律令文献中特指两类人群:
三、文献例证 《史记·淮南衡山列传》"聚收亡徒"描述诸侯王收容逃亡人口;《后汉书·光武帝纪》"其赦亡徒"展现朝廷对特定逃亡者的赦免政策,反映该词在古代法制文献中的特殊含义。
现代汉语中该词已罕用,仅存于古籍研究领域。其语义嬗变体现中国古代户籍制度与刑法体系的关联性,具有重要的法制史研究价值。
“亡徒”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和使用场景如下:
亡徒指“脱离户籍而逃亡在外的人”。
历史背景
古代户籍制度严格,脱离户籍者可能涉及逃避赋税、兵役或刑罚,这类人被称为“亡徒”。例如《汉书·王嘉传》提到“山阳亡徒苏令”,即指此类逃亡者。
与近义词区别
部分现代解释(如“缺乏目标的人”)可能是误读,需结合权威古籍或词典确认。
白霜霜宝赂八铢钱簿土场所澄茄驰想持续虫蚀字处死瘁瘖丹忱道正调笙夺衣蠹俗儿孩犯言直谏发誓凤传甘实个子勾结鬼泣神嚎憨呆暠暠豪乱红珠猴葵黄澒欢期画债结宇金钱蟒急速跨海龙战于野露齿路门忙古歹么么迷踪拳粘粘糊糊胚种抨劾瓶子日旰忘食三奸蛇酒四驰死对头私窟田忙踢里踏拉王尊叱驭文鼎文宗阁像胎仙人酒小头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