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本質相同。《後漢書·延笃傳》:“或謂先孝後仁,非 仲尼 序 回 參 之意。蓋以為仁孝同質而生,純體之者,則互以為稱, 虞舜 顔回 是也。”
“同質”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如下:
“同質”指事物具有相同的性質、特征或品質,由“同”(相同)和“質”(本質)組合而成,強調本質上的統一性。
本質相同
在傳統語境中,“同質”多用于描述事物内在屬性的一緻性。例如《後漢書·延笃傳》提到“仁孝同質而生”,認為仁與孝本質相通。
科學統計領域
在科學與統計學中,“同質”(Homogeneity)與“異質”(Heterogeneity)相對,指物質或生物組織的均勻性。例如實驗中要求樣本同質以減少變量幹擾。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科學案例,可參考《後漢書》或統計學文獻。
同質是一個漢字詞語,具有同種性質或構成的意思。該詞由兩個部分組成,分别是“口”和“貝”。其中,“口”是它的旁字,代表着口腔;“貝”是它的主體部分,表示貝殼或金錢。
在漢字的組成中,“口”字為左右構造的象形字,表示嘴巴的形狀;“貝”字則為象形或指事字,表示貝殼或金錢。這兩個字形成了一個組合,表示相同性質或構成。
《說文解字》記錄了“同質”這個詞的來源。在古代,人們用貝殼作為貨币,一種貝殼相等于另一種貝殼的價值。因此,“同質”一詞引申為不同事物間具有相同性質或成分的意思。
在繁體字中,“同質”這個詞沒有明顯的變化。它依然由兩個部分組成,即“口”和“貝”。相比之下,簡體字中将“貝”字的下部簡化為了“貝”,但整體意義沒有變化。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可能與現代有所不同。然而,“同質”這個詞的基本構造在古代并沒有大的變化。早期的漢字寫法中,整體結構與現代字形類似,隻是細節上可能有所差異。
以下是一些關于“同質”的例句:
與“同質”相關的組詞包括:同質化、同質體、同質性、同質元素等。
“同質”的近義詞包括:同源、同質同源、同祖、同出一轍等。
“同質”的反義詞可能是:異質、異源、異質同源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