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蹈儛 ”。猶舞蹈。臣下朝賀時對皇帝表示敬意的一種儀節。 南朝 陳 徐陵 《司空徐州刺史侯安都德政碑》:“蹈舞難踰,歌謡靡宣。”《隋書·許善心傳》:“頌歌不足,蹈儛無宣。” 宋 王禹偁 《賀皇帝嗣位表》:“權守外藩,不獲蹈舞玉堦。” 郭沫若 《蔡文姬》第一幕:“ 羌 胡 蹈舞呵共讴歌,兩國交歡呵罷兵戈。”
蹈舞(dǎo wǔ)是古代中國禮儀中一種特殊的舞蹈動作,指臣民朝見君主時,以頓足踏地、揮袖起舞的方式表達敬意與喜悅。該詞強調動作的規範性與儀式感,常用于莊重場合,體現對尊者的崇敬之情。
據《漢語大詞典》解釋,“蹈”本義為踩踏、頓足,“舞”指按節奏擺動身體。“蹈舞”即雙足有節奏地踏地,配合手臂揮動,形成一種程式化的舞蹈姿态,常見于朝賀、慶典等隆重儀式 。
《辭源》指出其核心為“以舞表敬”,是古代“再拜稽首”禮的延伸,通過舞蹈動作傳遞臣子的恭順與歡欣之情,多見于唐代史料記載的宮廷禮儀 。
唐代筆記《酉陽雜俎》載“臣見君,行蹈舞之禮”,表明其作為固定儀軌,用于彰顯皇權威儀與臣子忠誠。如《新唐書》記唐太宗受俘時“群臣蹈舞慶賀”,凸顯慶典中的尊卑秩序 。
宋代《太平禦覽》引《漢官儀》描述“天子登基,百官蹈舞”,說明其兼具儀式功能與情感宣洩作用,通過肢體語言強化集體歸屬感 。
該詞現代漢語中已罕用,僅存于曆史文獻或仿古語境。其内涵可概括為:以規範舞蹈動作傳遞敬意與喜悅的儀式行為,反映了古代禮樂文化中“舞以載道”的思想。
參考來源:
“蹈舞”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dǎo wǔ,具有以下含義和用法:
指因極度喜悅或興奮而表現出的手舞足蹈狀态,常用于形容歡慶、勝利等場景中的激動情緒。例如:“人們在節日中蹈舞歡呼”。
成語意義
“蹈”指踏足跳躍,“舞”指舞蹈動作,組合後表示“像跳舞一樣歡躍”,強調情緒的外放表達。例如《新唐書》中記載,唐代詩人杜審言受武則天召見時“蹈舞謝恩”,體現其欣喜之态。
禮儀用途
古代臣子在朝賀皇帝時,通過特定的舞蹈動作(即“蹈舞”)表示敬意,屬于宮廷儀節。例如南朝陳徐陵在碑文中寫道“蹈舞難踰,歌謡靡宣”。
如果需要更多例句或曆史典故,可參考漢典()或查字典()等來源。
安勝采席操戈同室倡諾寵用抽象勞動舛錯傳庚楚茅詞客湊淺欑布爨饋道僮釣羅獨速番沉方将負堅執鋭腹詛該茂怪鳥管城子瞽蒙賀監合靈诃子匠人攪腸痧攪合幾見吉羅米突旌擢謹完雞群鶴糾帥既往舉将聚精凝神寬憫連胸臨别贈語鹿迷謾勞沒多少朋知潑殘生棋峙三屍五鬼衰女司田四屋所生銅山鐵壁通用性五臣無對香池鹹溜溜瞎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