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列子·周穆王》:“ 鄭 人有薪於野者,遇駭鹿,禦而擊之,斃之。恐人見之也,遽而藏諸隍中,覆之以蕉,不勝其喜。俄而遺其所藏之處,遂以為夢焉。順途而詠其事,傍人有聞者,用其言而取之。既歸,告其室人曰:‘向薪者夢得鹿而不知其處,吾今得之,彼直真夢者矣。’”後以“覆鹿尋蕉”比喻恍忽迷離,糊裡糊塗或得失無常,一再失利。 明 陳汝元 《金蓮記·慈訓》:“鸊鵜寒莎雞動,烏輪兔駕迅長空,覆鹿尋蕉恍夢中。”亦省作“ 覆蕉 ”、“ 覆鹿蕉 ”、“ 覆鹿 ”。 清 錢謙益 《長幹行》:“且将分鹿付覆蕉,覆蕉莫以亡羊笑。” 清 趙翼 《六十自述》詩:“鬢絲禪榻影飄蕭,看盡人間覆鹿蕉。” 王毓岱 《乙卯自述》詩:“覆鹿忘前夢,猶龍悟守雌。”
“覆鹿尋蕉”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背景可通過以下要點綜合解析:
源自《列子·周穆王》中的典故:鄭國樵夫在野外打死一隻鹿,将其藏于窪地用蕉葉覆蓋,後忘記藏匿地點,誤以為此事是夢境;另一人聽聞後尋得鹿,反而認為樵夫才是做夢者。
比喻将真實事件當作虛幻夢境,導緻行為反複失誤,或形容人生得失無常、恍惚迷離的狀态。例如明代陳汝元詩句“烏輪兔駕迅長空,覆鹿尋蕉恍夢中”即用此意。
建議結合《列子》原文及《漢語大詞典》等資料進一步理解其哲學内涵。
《覆鹿尋蕉》是一個成語,意思是多方尋求某物卻沒有找到,類似于白費力氣或徒勞無益。
根據拆分部首和筆畫,它的構成是“覀”、“鹿”、“尋”、“蕉”。其中,“覀”的部首是“西”字旁,筆畫為2;“鹿”的部首是“鹿”字頭,筆畫為12;“尋”的部首是“寸”字旁,筆畫為8;“蕉”的部首是“艹”字頭,筆畫為12。
《覆鹿尋蕉》源于古代的寓言故事,故事中的主角是一隻鹿,它追逐着一隻獵人,為了逃跑,它通過吃蕉葉來隱藏自己,但是最終被獵人發現了。這個成語引申為人們曾經努力追求某個目标,但最終卻徒勞無功。
在繁體字中,可以将《覆鹿尋蕉》寫作《覆麓尋蕉》。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可以将《覆鹿尋蕉》寫作《覆鹿尋蕉》。
以下是《覆鹿尋蕉》的例句:
他為了找到心愛的書籍,費盡心思卻一直是《覆鹿尋蕉》。
相關的組詞有:覆盆、覆水、覆滅、尋找、尋求、蕉葉。
與《覆鹿尋蕉》近義的成語有:徒勞無益、白費心機。
與《覆鹿尋蕉》反義的成語有:有功之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