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ie up;bundle up] 捆在一起;束紮
把東西纏束在一起。 楊沫 《青春之歌》第二部第二章:“ 道靜 急忙找了一塊布要替他捆紮,但他沒要她包紮,而用自己的牙齒和左手幾下子就包上了右臂的傷口。”
“捆紮”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kǔn zā,其基本含義是用繩子或其他物品将物體緊緊綁在一起,也可比喻對事物或人進行嚴格的控制。
字面含義
由“捆”(固定物體)和“紮”(綁緊)組成,指通過纏繞、打結等方式将物品固定為一個整體。例如:包裝貨物時需“捆紮”牢固,避免運輸中散落。
引申含義
可表示對人或事物的嚴格約束,如“制度将行為捆紮得密不透風”。
用法示例
近義詞與反義詞
實際應用領域
涵蓋日常生活(如行李捆紮)、工業(管道固定)、物流(貨物包裝)等,材料包括繩索、尼龍帶、鋼帶等。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捆紮方法(如“8字捆紮法”),可參考相關教程或專業資料。
《捆紮》是一個動詞,意為用繩子、帶子等将物體緊緊地固定在一起。
該詞由兩個部首組成:
- 手:指人的手
- 系:指用繩子結成固定
根據筆畫結構,捆字的筆畫依次為:撇、捺、撇。
《捆紮》這個詞最早出現在《爾雅》 中。《爾雅》是中國最早的詞典之一,編纂于戰國時期。
《捆紮》這個詞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捆紮」。
根據《康熙字典》中對捆字的解釋,古時候漢字寫作「捆」(用手)+「舀」(捧)。
1. 我們需要捆紮好這些箱子以便運輸。
2. 他将樹枝捆紮在一起,做了一個簡易的火堆。
3. 他用麻繩将行李捆紮牢固。
- 綁紮:意為用繩子、帶子等将物體牢固地拴綁在一起。
- 捆綁:意為用繩子、帶子等将物體牢牢地捆束在一起。
《捆紮》的反義詞是「解開」,意為将捆紮或束縛的物體解開,釋放出來。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