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princes and dukes]∶王爵和公爵
(2) [the high rank of nobility]∶泛指顯貴的爵位
王公貴人。——宋· 蘇轼《教戰守》
今王公貴人。
王公大臣
(1).天子與諸侯。《易·坎》:“王公設險,以守其國。”《周禮·考工記序》:“坐而論道,謂之王公。” 鄭玄 注:“天子,諸侯。”《國語·周語中》:“王公立飫,則有房烝。” 韋昭 注:“王,王子;公,諸侯也。”
(2).被封為王爵和公爵者。亦泛指達官貴人。 唐 韓愈 《荊潭唱和詩》序:“至若王公貴人,氣滿志得,非性能而好之,則不暇以為。” 清 淩揚藻 《蠡勺編·印章》:“迨時易代遷,即王公将帥之章,得其文者,或未注視。”
(3).猶王事。指 文王 的功業。公,通“ 功 ”。《詩·大雅·文王有聲》:“王公伊濯,維 豐 之垣。” 鄭玄 注:“公,事也。” 朱熹 集傳:“公,功也。王之功所以著明者,以其能築此 豐 之垣故爾。”
(4). 清 親王、郡王、貝勒、貝子、鎮國公、輔國公六等封爵的統稱。 魯迅 《集外集拾遺補編·拳術與拳匪》:“ 蔡先生 确非 滿清 王公,但現在是否主持打拳,我實不得而知。”參閱《清史稿·職官志四》。
“王公”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曆史語境中有所演變,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王爵與公爵
指封建社會中最高等級的兩個爵位,即“王”和“公”。例如“王公大臣”即泛指擁有顯赫爵位的貴族。
泛指顯貴階層
引申為達官貴人、上層統治者,如“王公貴人”(蘇轼《教戰守》)。
周代至清代的應用
文化典籍中的用法
“王公”一詞從具體爵位發展為泛指統治階級,既反映古代等級制度,也在文學中承載文化意象。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周禮》《詩經》等典籍或清代封爵制度資料。
《王公》一詞源自古代中文,多用于古代官職和封號中。它通常用來指代封建社會中的貴族、官員或王室成員,擁有特權和權力的人。
《王公》這個詞的部首拆分為“玉”和“公”,其中“玉”表示王室與貴族的尊貴,而“公”表示官職的尊貴。它的總筆畫數為10個。
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封建社會中的官制和貴族制度。在當時的社會中,王公代表了政治和社會權力的象征。
《王公》在繁體中文中的寫法保持不變。
在古代漢字書法中,王公一詞的寫法可以因時代和個人風格有所不同。然而,常見的古代寫法是以正楷的形式書寫,字形端莊典雅,線條流暢。
1. 他出身王公家族,從小就享受特權和尊貴。
2. 在封建社會中,隻有王公才能擁有權力和財富。
1. 王侯:指王公貴族中的高級官員。
2. 王爵:指王公家族中的封建貴族。
3. 王族:指王公家族血統的人。
近義詞:貴族、顯貴、權貴。
反義詞:平民、百姓、庶民。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