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ccuse;impeach]彈劾官吏的過惡
州司不敢彈糾,傅相不能匡輔。——《後漢書·史弼傳》
亦作“ 彈糺 ”。 1.猶彈劾。 漢 應劭 《風俗通·十反·安守太定汝南胡伊》:“時公 袁隗 意亦非之,然不彈糾。自是之後,彌以滋甚。”《世說新語·自新》“ 處 遂改勵” 劉孝标 注引 晉 孫盛 《晉陽秋》:“ 處 仕 晉 為禦史中丞,多所彈糺。”《舊唐書·韋見素傳》:“彈糾長吏,所至肅然。” 清 葉廷琯 《吹網錄·三河縣遼碑》:“擯斥制外,彈糾司扃,以斷蠆毒之尾。”
(2).謂糾正。 魯迅 《中國小說史略》第九篇:“ 宋 元 以來,此説流傳不絶,且廣被民間,緻勞學者彈糾,而實則僅出于 李公佐 假設之作而已。”
“彈糾”是一個漢語詞語,主要用于指代彈劾或檢舉官吏的過失或惡行。以下為詳細解釋:
“彈糾”指對官吏的過錯或違法行為進行檢舉、彈劾,強調對官員的監督與問責。例如《後漢書·史弼傳》中提到“州司不敢彈糾,傅相不能匡輔”,即指地方官員未能履行彈劾職責。其核心含義是揭露并糾正權力者的不當行為。
主要用于古文或曆史研究,指代古代監察制度中的彈劾行為,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但可借喻對權力濫用的監督。
“彈糾”是以檢舉、彈劾官吏為核心含義的文言詞彙,強調對官員過惡的揭露與問責,曆史文獻用例豐富,現代語境中多用于學術讨論。
彈糾是一個漢語詞語,意指批評和糾正别人的錯誤或不當行為。
彈糾的部首是手(扌)和纟。手是漢字的基本部首,表示與手有關的動作;纟是線的意思,表示與糾正有關的動作。
彈的筆畫數為9畫,糾的筆畫數為8畫。
彈糾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佛教經典,《法華經·方便品第二十一》中有一句“衆生之緣各自聲聞,隨喜說法,攝受教化”,其中“攝受教化”的意思即為彈糾。
彈糾的繁體字為彈糾。
在古代,彈糾的字形與現代略有不同。其中彈的舊字形為彈,表示用弓射擊;糾的舊字形為糾,表示糾正。
他經常彈糾同事的工作态度不端正。
彈痕、糾正、糾察、糾紛、糾纏。
責備、批評、指責。
表揚、稱贊、贊許。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