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a beggar;*** without a burial place] 死後無處埋葬。形容結局極度悲慘
謂結局悲慘,不得好死。 元 紀君祥 《趙氏孤兒》楔子:“天那,可憐害俺一家,死無葬身之地也。”《水浒傳》第三二回:“ 宋公明 隻因要來投奔 花知寨 ,險些兒死無葬身之地。”《初刻拍案驚奇》卷六:“而今還有一個正經的婦人,中了尼姑毒計,到底不甘,與夫同心合計,弄得尼姑死無葬身之地,果是快心。” 茅盾 《子夜》十八:“ 李玉亭 教授這幾天來飯都吃不下,常常說大亂在即,我們将來死無葬身之地。”
“死無葬身之地”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方面解析:
一、字面與引申義
指人死後沒有地方安葬,形容結局極其悲慘或受到嚴厲懲罰。該詞常帶有貶義色彩,多用于詛咒或強調極端後果。例如《三國演義》中謀士用此詞警告曹操可能面臨的慘敗結局。
二、曆史淵源
三、用法與語境
四、文化延伸
民間傳說中,該詞常與俠義故事結合(如徐霞客懲治惡霸的轶事),但此類說法權威性較低,更多體現口頭文學色彩。
此成語通過強烈的意象傳遞對悲慘結局的刻畫,既見于曆史典故,也活躍于文學創作,使用時需注意語境的情感傾向。
《死無葬身之地》是一個成語,意思是完全沒有葬身之地,形容境地極其險惡,無法生存。
《死無葬身之地》的拆分部首是“歹”和“土”,其中“歹”是16畫的部首,表示與死亡、兇惡相關的意義;“土”是土字旁的部首,表示與土地、地面相關的意義。總筆畫數為21畫。
《死無葬身之地》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曆史典故和文學作品中。它最早出現在明代文學家馮夢龍的小說《喻世明言》中,用來形容一個人無路可逃,無處可躲的絕境。
《死無葬身之地》在繁體中文中的寫法為「死無葬身之地」。
在古時候,漢字寫法可能有些微變化,但整體上,漢字結構保持一緻。《死無葬身之地》在古代的漢字寫法與現在類似。
他落入敵人的手中,如今手無寸鐵,無處可逃,真是死無葬身之地。
死地、葬身、無地、無蹤、逃亡、生死關頭
死地、萬劫不複、萬劫不得、走投無路、陷入絕境
寬闊天地、無邊無際、無量無邊、毫無羁絆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