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舊指主管少數民族的官署。 明 陳子龍 《送吳巒稚司李桂林》詩:“蠻府官閒能作賦, 漢 廷恩近憶鳴珂。” 明 袁宗道 《送郭少參希彥之蜀》詩:“蠻府傳新檄,賓人候去旌。”
“蠻府”一詞主要有兩種解釋,需結合不同來源進行辨析:
一、主要含義(權威性較高) 指古代主管少數民族事務的官署。
二、衍生含義(見于部分非權威來源) 部分詞典将其作為成語,形容官員貪婪專橫。
使用建議:
(注:、4、5、8均指向第一種解釋,、2為第二種解釋,但權威性存疑)
《蠻府》是一個漢語詞彙,意思是指粗野、未開化或粗鄙的人或地方。通常用來形容言行舉止粗俗、不文明的人或地域。
《蠻府》的部首是虍,總筆畫數為11。
《蠻府》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文獻中,最早出現在《左傳》中。在古代,蠻族指的是與中原地區文化不同的外族人群,被認為是未開化的人或地方。因此,《蠻府》一詞常用來形容與自己文化不同、素質較低的人或地方。
《蠻府》的繁體字為「蠻府」。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形式有所變化,包括《蠻府》一詞的寫法也有不同。根據古代文字的演變,「蠻」的古代寫法為「蠻」,「府」的古代寫法為「廚」。
1. 那個地方人們生活簡單粗糙,非常蠻府。
2. 他的言行舉止舉止不像一個文明社會的人,太過蠻府了。
1. 蠻荒:形容環境荒涼、人煙稀少的地方。
2. 蠻橫:形容人的行為舉止粗暴、無禮。
3. 蠻夷:形容與本地文化、風俗不同的外族人。
1. 粗俗:指言行舉止不文明、不雅觀。
2. 粗鄙:指人的思想、行為粗陋、庸俗。
1. 有禮:指言行舉止文明、有教養。
2. 文雅:指人的言行舉止優雅、有修養。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