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帝王的法制。《鹖冠子·博選》:“王鈇非一世之器者,厚德隆俊也。” 陸佃 解:“王鈇,法制也。 賈子 曰:‘權執法制,人主之斤斧。’” 清 孔廣森 《武成頌》:“王鈇威遠,睽矢勝殘。”
“王鈇”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出現在文獻典籍中,其含義及解釋如下:
核心含義
“王鈇”指代帝王的法制,即君主制定的法律制度和統治規範。這一概念強調法律的權威性,象征君王通過制度治理國家的權力。該詞最早見于《鹖冠子·博選》:“王鈇非一世之器者,厚德隆俊也”,陸佃注解為“王鈇,法制也”(、)。
字義解析
《鹖冠子·博選》
文中提到“王鈇非一世之器”,強調法制需以德政和人才為基礎,而非僅憑嚴刑峻法()。
清代孔廣森《武成頌》
“王鈇威遠,睽矢勝殘”一句,形容帝王通過法制威懾四方、平定動亂(、)。
象征意義
該詞反映了古代“以法治國”的思想,将法律比作統治者手中的“工具”,與“王道”“仁政”相輔相成。
曆史背景
多見于先秦至清代的政論類文獻,常與“權執”“人主之斤斧”等表述結合,突顯法律在中央集權中的作用。
由于現有資料來源多為古籍注解(權威性參差),建議進一步查閱《鹖冠子》《漢書·刑法志》等原文或權威曆史詞典以驗證細節。
王鈇(wáng fū)是一個漢字詞語,拆分的部首是⺆(刀)和金(钅),共有12個筆畫。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戰國時期的兵器鑄造工藝。
在古代,軍械鐵匠經常使用熔融金屬鑄造各種兵器和工具。王鈇就是當時鐵匠們常用的一種斧頭。它的形狀類似于斧子,但比普通斧子更重,更堅固。王鈇被廣泛用于戰争和冶鐵工作。
在繁體字中,王鈇的字形保持不變。所以,無論是簡體字還是繁體字,都是以⺆和金的結構組成。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在古代,王鈇的字形可能會稍有變化。但基本結構和現代漢字相似,包含有部首刀和金。
以下是一些使用王鈇的例句:
1. 他手持王鈇,英勇地沖向敵人。
2. 這個鐵匠經過專業訓練,能夠精巧地打造出精美的王鈇。
3. 這把王鈇是戰國時期的遺物,價值連城。
與王鈇相關的組詞有:鐵鈇、銅鈇、柳鈇等。這些詞語都與工具、兵器或鑄造技術有關。
近義詞可以是其他與兵器相關的詞語,例如戟、刀、劍等。
反義詞可以是與王鈇相反的詞語,例如寶劍、勺子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