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服役;服事,伺候。《尹文子·大道下》:“其所望者,蓋欲料長幼,平賦斂,時其饑寒,省其疾痛,賞罰不濫,使役以時,如此而已。” 北齊 顔之推 《顔氏家訓·勉學》:“所居卑末,使役苦辛,時伺閒隙,周章詢請。”
(2).指仆役。 清 李漁 《風筝誤·冒美》:“祖父當年不積德,投靠宦家充使役。”
(3).役使,驅使。 晉 葛洪 《抱樸子·仙藥》:“遨遊上下,使役萬靈。”
"使役"是漢語中兼具動詞屬性與語法術語功能的複合詞,其核心語義可分解為以下兩個層面:
一、動詞意義 指通過指令或強制手段驅使他人完成特定行為,強調主客體之間的支配關系。例如《孟子·盡心上》載"終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衆也",其中"由之"即隱含着使役含義。現代漢語常見于"使役勞工""使役牲畜"等表達,多用于描述不平等的勞動關系。
二、語法術語 在古漢語語法體系中特指使動用法,即動詞通過改變形态或搭配方式表達"使...做..."的語法意義。這種用法在先秦文獻中尤為突出,如《史記》"項伯殺人,臣活之"中的"活"即為使役用法,完整語義為"使之活"。現代漢語保留部分殘存形式,如"這件事真愁人"中的"愁"仍具有使役功能。
該詞源流可追溯至《說文解字》對"役"的釋義:"役,戍邊也。從殳從彳。"段玉裁注:"凡役,皆謂有所驅使。"印證了其驅使、差遣的核心語義特征。當代《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明确标注其為書面語,标注詞性包含動詞與語法學術語雙重屬性。
“使役”一詞在漢語中具有多重含義,需從語義和語法兩個層面綜合理解:
役使、驅使(動詞)
指通過強制或命令讓他人/動物從事勞動或服務。如《尹文子》中“使役以時”強調合理驅使人力,現代例句“使役牲畜”即此義。
仆役(名詞)
特指被驅使的仆人,如清代李漁《風筝誤》中“充使役”即指充當仆從。
服役、服事(動詞)
古代多指為上位者服務,如北齊《顔氏家訓》中“使役苦辛”描述下層人員勞作狀态。
在語言結構中,“使役”特指表達“讓某人做某事”的句式:
例句參考:“耕牛爛肩是牛使役季節的常見病”(牲畜使用場景);“将句子改為使役結構”(語法教學場景)。
闆瘡備品冰散薄業不溯既往柴立不阿俦策醇駮詞傑辭命叢林從然吊書鼎趾砥尚房室沸潏風月常新附贅懸肬改惡從善國恤阖眼換約火礮及賓有魚極绌近密金聲玉服救敵極意劇社苛待窾窾狼崽狸頭瓜裡谒芒屦滅此朝食潘車炮撚撲燈蛾切祝栖旅求須任可三鳳上着適願時至運來收藏家受私酸痹宿疚讬蔭望秋誤車五虐洿泥閑邃小學而大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