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赤狄的意思、赤狄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赤狄的解釋

亦作“ 赤翟 ”。 春秋 時 狄 人的一支。大體分布于今 山西 長治 一帶,與 晉 人相雜居。或說因其俗尚赤衣而得名。《春秋·宣公三年》:“秋, 赤狄 侵 齊 。”《史記·匈奴列傳》:“ 晉文公 攘 戎翟 ,居于 河西 圁 洛 之閒,號曰 赤翟 、 白翟 。” 司馬貞 索隱:“案:《左氏傳》雲‘ 晉 師滅 赤狄 潞氏 。’” 北魏 郦道元 《水經注·河水四》:“ 清水 歷其南,東流逕 臯落 城北。 服虔 曰:‘ 赤翟 之都也。’” 南朝 陳 徐陵 《勸進梁元帝表》:“ 青羌 、 赤狄 ,同界狼豺;胡服夷言,鹹為京觀。” 明 湯顯祖 《出塞曲》:“ 赤狄 夫人盡, 烏孫 公主還。”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赤狄”是春秋時期活躍于中國北方的重要遊牧民族分支,其含義與曆史背景可從以下方面解析:

一、基本詞義

“赤狄”亦作“赤翟”,是古代中原對北方遊牧部落的稱呼,字面含義與“未開化”相關。其得名有兩種說法:一說因該部落崇尚赤色服飾();另一說認為其族人發須呈紅色,與中原人外貌差異顯著()。

二、曆史活動

  1. 分布與擴張
    赤狄主要分布于今山西長治地區,與晉國相鄰。公元前7世紀起,他們頻繁侵擾中原,曾攻滅邢國、衛國,甚至威脅周王室,迫使齊桓公“存邢救衛”()。
  2. 與晉國的沖突
    晉國崛起後,赤狄成為其勁敵。公元前594年,晉景公派荀林父滅潞氏國,隨後逐步消滅甲氏、留籲等赤狄部落,至公元前588年徹底終結其勢力()。

三、文化與社會

四、文獻記載

“赤狄”一詞首見于《春秋·宣公三年》(公元前606年),其活動在《左傳》等史籍中多次提及,反映了中原對邊疆族群的認知與互動()。

如需更詳細曆史事件年表,可參考《左傳》或晉國相關研究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赤狄的意思

《赤狄》是一個漢字詞語,它是指古代北方野蠻部族的一個名稱。赤狄可以用來形容那些粗野、狂放且戰力強大的部落成員。

拆分部首和筆畫

赤狄這個詞的部首是赤(chì),同時它也是一個獨立的漢字。赤的意思是紅色。狄(dí)是另一個獨立的漢字,表示北方的遊牧民族。赤的拼音是chi,讀音為:ㄔˋ。狄的拼音是di,讀音為:ㄉㄧˊ。

赤狄總共有8個筆畫,其中赤有3個筆畫,狄有5個筆畫。

來源和繁體

赤狄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這個詞最早見于《左傳》中,用來形容北方遊牧民族。在古代,北方的遊牧部族被認為是野蠻的,所以赤狄也成為了指代這些部族的代名詞。繁體字形為「赤狄」。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一些不同。古時候,赤的寫法為「赤又一點」,狄的寫法為「犬之屎」。這些寫法是根據漢字的象形原則來構成的。現代的寫法是經過簡化和規範化處理的。

例句

1. 在古代,中原文明與赤狄部族之間的碰撞和沖突是不可避免的。

2. 赤狄的戰士勇猛無比,他們在戰場上馳騁如風。

3. 曆史上,漢族和赤狄的融合使得北方地區逐漸形成了一個多民族的社會。

組詞

赤高(指古代北方遊牧部族的首領)、狄戎(指古代北方遊牧部族)。

近義詞

北狄、胡人、夷狄。

反義詞

中原文明、漢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