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外台的意思、外台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外台的解釋

(1).官名。 後漢 刺史,為州郡的長官,置别駕、治中,諸曹掾屬,號為外台。《後漢書·方術傳上·謝夷吾》:“﹝ 謝夷吾 ﹞爰牧 荊州 ,威行邦國……尋功簡能,為外臺之表。”

(2).官名。蘭台。《三國志·魏志·王肅傳》“ 明帝 時大司農 弘 農 董遇 等,亦歷注經傳,頗傳於世” 裴松之 注引 三國 魏 魚豢 《魏略》:“蘭臺為外臺,秘書為内閣,臺、閣一也。”

(3).官名。 漢 因 秦 制,置谒者為外台。參見“ 三臺 ”。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外台”是一個古代官職稱謂,其含義因曆史時期和職能不同而有所差異,主要包含以下幾種解釋:

一、基本含義

指在朝廷之外擔任地方官職的官員,由“外”(朝廷之外)和“台”(官職)組合而成。


二、具體解釋

  1. 州郡長官(刺史别稱)
    東漢時期,刺史作為州郡最高長官,下設别駕、治中等屬官,統稱為“外台”。例如《後漢書·方術傳》記載謝夷吾任荊州牧時被稱為“外台之表”。

  2. 蘭台的别稱
    蘭台是漢代宮廷藏書機構,負責典籍整理,有時也被稱作“外台”。如《三國志》裴松之注提到“蘭台為外台”。

  3. 谒者的代稱
    漢代沿襲秦制,設置谒者(傳達政令的官員),隸屬“三台”之一,故稱外台。


三、其他用法

如需更詳細的文獻例證或曆史演變,可參考《後漢書》《三國志》等史料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二

外台的意思

《外台》一詞通常用于中國文化領域,指的是位于宮殿或寺廟外的一座高台,也稱為“曬台”或“閱台”。外台通常供皇帝或高僧用來觀看儀式、表演或參加慶典。

拆分部首和筆畫

《外台》這個詞可以拆分成為兩個部首:外(wài)和台(tái)。

外:由“夕”和“蔔”兩個部首組成,共五畫。

台:由“口”和“廠”兩個部首組成,共五畫。

來源

《外台》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的宮廷和寺廟文化。外台作為皇帝或高僧觀看儀式和表演的場所,具有重要的文化意義。

繁體

繁體字“外台”在筆畫和結構上與簡體字相同,沒有明顯的區别。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時候,寫《外台》的漢字形狀也與現代相似,沒有明顯的差别。

例句

1. 我們在外台觀看了一場盛大的文化表演。

2. 皇帝登上外台,向臣民們發表重要講話。

組詞

1. 外梁(外面的梁)

2. 台階(登上台所需的階梯)

3. 外朝(宮殿外的朝廷)

4. 台子(用來放置物品的平面)

5. 外景(室外的風景)

近義詞

1. 望樓(用來觀看遠處景物的樓)

2. 觀台(觀看表演或儀式的台)

3. 涼台(供人休憩或避暑的台)

反義詞

1. 内殿(宮殿内部的大廳)

2. 内庭(寺廟内部的庭院)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