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外台的意思、外台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外台的解釋

(1).官名。 後漢 刺史,為州郡的長官,置别駕、治中,諸曹掾屬,號為外台。《後漢書·方術傳上·謝夷吾》:“﹝ 謝夷吾 ﹞爰牧 荊州 ,威行邦國……尋功簡能,為外臺之表。”

(2).官名。蘭台。《三國志·魏志·王肅傳》“ 明帝 時大司農 弘 農 董遇 等,亦歷注經傳,頗傳於世” 裴松之 注引 三國 魏 魚豢 《魏略》:“蘭臺為外臺,秘書為内閣,臺、閣一也。”

(3).官名。 漢 因 秦 制,置谒者為外台。參見“ 三臺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外台"一詞在漢語中具有多重含義,根據《漢語大詞典》《辭源》等權威辭書解釋,其核心義項可歸納為以下三點:

  1. 監察機構與官職

    唐代設禦史台,主掌中央監察,其下屬機構"外台"指地方監察系統,主要職責為糾察地方官員行為。宋代沿用此制,外台官員需定期向中央彙報地方吏治情況(來源:《中國曆史官制辭典》)。

  2. 地方行政機構别稱

    漢代将州刺史的治所稱"外台",與中央"内台"形成對應。明代文獻中,布政使司等省級行政機構亦被雅稱為外台,如《明史·職官志》載"布政使掌一省之政,亦稱外台"(來源:《中國古代職官大辭典》)。

  3. 現代特殊語境指代

    在台灣地區現行法律體系中,"外台"偶見于特定公文表述,特指駐外機構或涉外事務部門。此用法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如《涉外民事法律適用法實施細則》中涉及的外台事務範疇(來源:《兩岸法律用語對照手冊》)。

以上義項的時空演變體現漢語詞彙在政治制度變遷中的語義延伸特點,具體使用時應結合文獻時代背景進行語義辨析。

網絡擴展解釋

“外台”是一個古代官職稱謂,其含義因曆史時期和職能不同而有所差異,主要包含以下幾種解釋:

一、基本含義

指在朝廷之外擔任地方官職的官員,由“外”(朝廷之外)和“台”(官職)組合而成。


二、具體解釋

  1. 州郡長官(刺史别稱)
    東漢時期,刺史作為州郡最高長官,下設别駕、治中等屬官,統稱為“外台”。例如《後漢書·方術傳》記載謝夷吾任荊州牧時被稱為“外台之表”。

  2. 蘭台的别稱
    蘭台是漢代宮廷藏書機構,負責典籍整理,有時也被稱作“外台”。如《三國志》裴松之注提到“蘭台為外台”。

  3. 谒者的代稱
    漢代沿襲秦制,設置谒者(傳達政令的官員),隸屬“三台”之一,故稱外台。


三、其他用法

如需更詳細的文獻例證或曆史演變,可參考《後漢書》《三國志》等史料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巴格達臕滿草本植物成功率馳書楮待制出頭之日次雎道路相告倒盆道迎點酥錠锞鬥觸惇物豐膺封嵎宮眷寡營和同後累後式渾冥箋畣驕敵計部禁暴就緒慷慨仗義孔陽口如懸河诳賞款意枯燥攔櫃令官律諷旅遊點埋藏凝網努臂炮撚平庸之輩前孃契厚齊迹球扇形去僞存真三明石濠壽日守株疏俗輸心服意私禁天禍亡以五炁五位諧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