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箋畣的意思、箋畣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箋畣的解釋

回信。以箋劄回答。 清 譚嗣同 《報貝元徵書》:“故曼衍爾爾,世俗箋畣,都不復效。”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箋畣”是一個較為少見的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文獻中存在細微差異。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1. 讀音:jiān dá(),部分早期文獻可能存在異讀,但現代規範讀音以《漢語大詞典》标注為準。
  2. 詞性:動詞/名詞,指通過書信形式回複。
  3. 構成解析:
    • 箋:原指古代用于題詩、寫信的精美小幅紙張(),後引申為書信。
    • 畣:通“答”,即回答、回複()。

二、具體用法

  1. 作動詞:表示以書信形式回複。
    例句:清代譚嗣同《報貝元徵書》中“世俗箋畣,都不復效”,意為不再效仿世俗的書信回複方式()。
  2. 作名詞:指代回信本身。
    相關詞:與“箋劄”“箋牍”等書信類詞彙同源()。

三、曆史淵源

該詞最早可追溯至《詩經·小雅·小宛》中“箋畣綦牖”的表述,原指書信與居所整潔的狀态,後逐漸演變為專指書信往來()。

四、近義與關聯詞

五、使用提示

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箋畣”,多見于古典文獻或特定文體(如文言書信)。日常交流建議使用“回信”“複函”等更通用的表達。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古代漢語詞典》相關條目。

網絡擴展解釋二

箋畣的意思

箋畣(jiān jí)是一個漢字詞語,具有多個不同的意思。它可以指代紙張上的注解或批注,也可以表示把文字或圖案刻在器物上。此外,它還可以指代作為信箋的紙張。

箋畣的部首和筆畫

根據箋畣的結構,可以看出它由兩個部分組成。第一個部分是“⺮”(zhú),屬于竹的部首;第二個部分是“⿱㇆丨”(jiān),它也是獨立的漢字。

根據古代漢字的組織方式和書寫規則,可以将箋畣的總筆畫數分為9畫,其中竹部的筆畫數為6畫,而獨立漢字部分的筆畫數為3畫。

箋畣的來源和繁體

箋畣一詞源于古代的文字形态,它是當時用于寫作的常用漢字之一。它的繁體形式為「箋畣」。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中,箋畣的形态與現代有所不同。它的古時候寫法如下:

⺮ ⺮

⿱㇆丨 → ⿰竹⺆

   ㇅

例句

1. 他把重要的筆記都寫在一張箋畣上。

2. 我飛快地在箋畣上寫下筆記。

相關詞語

組詞:箋紙、紙箋、箋狀、箋信、信箋。

近義詞:便箋、便條、紙條、小紙條。

反義詞:信件、書信。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