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dried up]∶幹枯,幹燥
唇吻枯燥
(2) [dull and dry;uninteresting]∶單調,無趣味
枯燥的談話
(1).幹枯,幹燥。 漢 蔡邕 《蟬賦》:“聲嘶嗌以沮敗,體枯燥以冰凝。”《後漢書·方術傳下·華佗》:“死胎枯燥,埶不自生。” 北魏 賈思勰 《齊民要術·荏蓼》:“蓼……又長,更剪,常得嫩者”原注:“若待秋,子成而落,莖既堅硬,葉又枯燥也。” 宋 陸遊 《跋火井碑》:“予昔在征西幕府,嘗得小校言 火山軍 地枯燥,不可耕。” 清 龍啟瑞 《上梅伯言先生書》:“終日卒卒,唇吻枯燥,逮晚不得休息。”
(2).單調,無趣味。 明 胡應麟 《詩薮·近體上》:“故習 杜 者,句語或有枯燥之嫌,而體裁絶無靡冗之病。” 瞿秋白 《餓鄉紀程》十三:“十天以來,我的生活一發無味,枯燥。” 徐遲 《哥德巴赫猜想》:“枯燥無味的代數方程式,卻使他充滿了幸福,成為唯一的樂趣。”
“枯燥”是一個形容詞,通常用來描述事物缺乏趣味性、變化性或吸引力,使人感到單調乏味的狀态。以下是詳細解析:
1. 字源與構成 由“枯”和“燥”組合而成:
2. 常見使用場景
3. 近義詞辨析
4. 心理學關聯 長期處于枯燥環境中可能引發“心理倦怠”,神經科學研究表明,大腦對重複刺激會降低多巴胺分泌,導緻注意力渙散。建議通過增加任務多樣性、設定小目标等方式緩解。
5. 文學與藝術中的運用 作家常通過描寫枯燥反襯情感,如卡夫卡《城堡》用冗長官僚程式體現人的異化;現代設計中,“極簡風”需平衡簡潔與枯燥的界限。
《枯燥》是一個描述事物乏味、無聊、缺乏刺激的詞語。當我們感到某個活動、狀态或經曆缺乏趣味和刺激時,可以用《枯燥》來形容。
《枯燥》是由部首“木”和“火”組成的漢字。它的拆分結構是:“木”部首的四劃和“火”部首的四劃。
《枯燥》一詞來源于漢語。其中,“枯”字來源于古文字形,“燥”來源于古文字義。兩個字合為一詞意思相似,共同描述了人們體驗的無聊、乏味和缺乏刺激。
《枯燥》的繁體字為「枯燥」。
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但《枯燥》一詞的基本形态并未發生較大變化,古時候的寫法與現代基本一緻。
1. 這本書太枯燥了,完全沒有吸引我的地方。
2. 在這個會議上,發言人的演講讓人感到非常枯燥乏味。
3. 學習一門新的技能有時可能會變得枯燥,但堅持下去是非常有價值的。
1. 枯燥乏味
2. 枯燥無趣
3. 枯燥缺乏刺激
1. 無聊
2. 乏味
3. 沉悶
1. 有趣
2. 刺激
3. 生動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