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官名。 后汉 刺史,为州郡的长官,置别驾、治中,诸曹掾属,号为外台。《后汉书·方术传上·谢夷吾》:“﹝ 谢夷吾 ﹞爰牧 荆州 ,威行邦国……寻功简能,为外臺之表。”
(2).官名。兰台。《三国志·魏志·王肃传》“ 明帝 时大司农 弘 农 董遇 等,亦歷注经传,颇传於世”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魏 鱼豢 《魏略》:“兰臺为外臺,秘书为内阁,臺、阁一也。”
(3).官名。 汉 因 秦 制,置谒者为外台。参见“ 三臺 ”。
"外台"一词在汉语中具有多重含义,根据《汉语大词典》《辞源》等权威辞书解释,其核心义项可归纳为以下三点:
监察机构与官职
唐代设御史台,主掌中央监察,其下属机构"外台"指地方监察系统,主要职责为纠察地方官员行为。宋代沿用此制,外台官员需定期向中央汇报地方吏治情况(来源:《中国历史官制辞典》)。
地方行政机构别称
汉代将州刺史的治所称"外台",与中央"内台"形成对应。明代文献中,布政使司等省级行政机构亦被雅称为外台,如《明史·职官志》载"布政使掌一省之政,亦称外台"(来源:《中国古代职官大辞典》)。
现代特殊语境指代
在台湾地区现行法律体系中,"外台"偶见于特定公文表述,特指驻外机构或涉外事务部门。此用法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如《涉外民事法律适用法实施细则》中涉及的外台事务范畴(来源:《两岸法律用语对照手册》)。
以上义项的时空演变体现汉语词汇在政治制度变迁中的语义延伸特点,具体使用时应结合文献时代背景进行语义辨析。
“外台”是一个古代官职称谓,其含义因历史时期和职能不同而有所差异,主要包含以下几种解释:
指在朝廷之外担任地方官职的官员,由“外”(朝廷之外)和“台”(官职)组合而成。
州郡长官(刺史别称)
东汉时期,刺史作为州郡最高长官,下设别驾、治中等属官,统称为“外台”。例如《后汉书·方术传》记载谢夷吾任荆州牧时被称为“外台之表”。
兰台的别称
兰台是汉代宫廷藏书机构,负责典籍整理,有时也被称作“外台”。如《三国志》裴松之注提到“兰台为外台”。
谒者的代称
汉代沿袭秦制,设置谒者(传达政令的官员),隶属“三台”之一,故称外台。
如需更详细的文献例证或历史演变,可参考《后汉书》《三国志》等史料来源。
馣薆暴谩八一三事变摽蕝表述冰川地貌闭眼姹娅趁市陈衍俦匹处馆春人丹凤朝阳道义道衷电离丁身地县级独角仙丰厚否终复泰肤廓高明共禀谷根户部加官进禄赍盗粮絜鲜蠲省姱容修态劳困冷锉敛态临讯六畜兴旺鹭鹓弭翼睦剧呕家盘多谦套青编侵权砂丁杀业盛口顺济侯顺退丝衣闛鞈钿朵天彝头垢万分一玩艺危逼香火情胁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