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封嵎的意思、封嵎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封嵎的解釋

亦作“ 封隅 ”。 封山 和 嵎山 的并稱。在 浙江 德清縣 莫幹山 附近,兩山相去僅二裡,相傳古 汪芒氏 之君 防風 守此。《國語·魯語下》:“客曰:‘ 防風氏 何守也?’ 仲尼 曰:‘ 汪芒氏 之君也,守 封 嵎 之山者也。’” 韋昭 注:“ 封 , 封山 ; 嵎 , 嵎山 。今在 吳郡 永安縣 也。” 唐 柳宗元 《天對》:“ 封 嵎 守之,其橫九裡。” 前蜀 杜光庭 《鄭顼别駕本命醮詞》:“玉闕瓊都,咫尺 封 隅 之内;凝嵐積翠,高低城邑之旁。”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封嵎是一個源自古代漢語的專有名詞,特指特定的地理概念,其含義與用法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核心釋義

指古代傳說中的山名,即“封嵎之山”。該山被視為防風氏所居之地,具有明确的地理與部族歸屬屬性。其名稱承載了古代地域劃分與氏族聚居的曆史信息 。

二、文獻出處與權威考據

  1. 《左傳·哀公七年》

    最早記載:“禹合諸侯于塗山,執玉帛者萬國。今其存者,無數十焉,唯大不字小、小不事大也。防風氏後至,禹殺而戮之……其骨節專車。” 東漢經學家服虔注:“防風,汪芒氏之君名也。封嵎山在吳郡永安縣。” 此注明确了封嵎山的地理位置(今浙江德清一帶)及其與防風氏部族的關聯。

  2. 《說文解字注》

    清代段玉裁在注解“嵎”字時引《左傳》服虔注,強調“封嵎”作為山名的專指性,印證其曆史地理意義 。

三、詞義演變與用法

“封嵎”由“封”(疆界、領地)與“嵎”(山勢彎曲處)複合而成,本義指“作為疆界标志的山巒”。後特指防風氏所居之山,成為具有部族象征意義的地标。古籍中多用于描述上古氏族聚居地或祭祀場所,如:“防風氏守封嵎之山。”(《國語·魯語下》) 。

四、現代詞典釋義

《漢語大詞典》将其定義為:“古山名。在今浙江省德清縣西北。相傳為防風氏所居之地。” 釋義緊扣曆史文獻,突出其地望與人文背景 。


權威參考來源:

  1. 《漢語大詞典》(羅竹風主編,上海辭書出版社)
  2. 《左傳·哀公七年》(中華書局點校本)
  3. 《說文解字注》(段玉裁,上海古籍出版社)
  4. 《國語·魯語下》(上海古籍出版社點校本)

網絡擴展解釋

“封嵎”是古漢語中的複合詞,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1. 本義與構成

    • 該詞源自“封嵎之山”,其中“嵎”指山勢彎曲險阻的地形。根據《說文解字》,“嵎”從山、禺聲,本義即特指這類特殊山體形态。
  2. 文獻出處

    • 最經典用例見于《孟子·盡心下》的“虎負嵎”,描述猛虎憑借險要山勢守衛領地,後衍生出“負嵎頑抗”的成語,比喻依仗險阻頑固抵抗。
  3. 地理關聯

    • 古代文獻中“嵎夷”指山東東部濱海地區,而“封嵎”可能與此地域的山脈特征相關,特指某處險要山脈。
  4. 引申含義

    • 因“嵎”通“隅”(角落),該詞亦可引申指偏遠險阻之地,如支遁《述懷》中“栖南嵎”即表達隱居于偏遠山角之意。

需注意,“封嵎”在現代漢語中已非常用詞,多出現于古籍或成語典故中。

别人正在浏覽...

愛敬暴庫罷軟殘溜讒詞長頸鳥喙超階電報典當杜門鵝阙放開臉皮返生香飛缺墳素傅陳告命告訟瓜仁顧私夯歌毫忽喝道鴻綱洪烈後院踝拐交織機變如神浸濡客形苦膽闊懷來晨連鳌連觀理辜厲精更始黎明令旨買懽麋費腦蓋排兵布陣迫陿請準認可肉芽傻喝喝沙界沈昵食不下咽挺胸凸肚通練柝境韋編三絶相候橡皮筏閑宵顯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