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言他求;别有喜好。《宋書·隱逸傳·雷次宗》:“于時師友淵源,務訓弘道,外慕等夷,内懷悱發。” 唐 韓愈 《送高閑上人序》:“ 堯 、 舜 、 禹 、 湯 治天下, 養叔 治射, 庖丁 治牛, 師曠 治音聲, 扁鵲 治病, 僚 之於丸, 秋 之於弈, 伯倫 之於酒,樂之終身不厭,奚暇外慕?” 明 王守仁 《傳習錄》卷上:“若除去了比較分兩的心,各人儘着自己力量精神,隻在此心純天理上用功,即人人自有,箇箇圓成,便能大以成大,小以成小,不假外慕,無不具足。”
“外慕”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主要見于古文或學術讨論。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古文語境:
哲學引申:
多用于學術或文學領域,描述對内在修養與外在追求的辯證關系,常見于哲學、曆史類文本。
如需更完整的古籍例句或理論分析,和中的原文。
外慕這個詞的意思是指對外界的景物、人物或事物産生強烈的喜愛和向往之情。其中,外是由「蔔」和「卩」兩個部首組成,慕則是由「心」和「旡」兩個部首組成。
外慕這個詞來源于古代漢語,最早出現在《詩經·王風·蓼莪》中。由于漢字的簡化,現在一般使用簡體字的形式來表達,而在繁體字中,外慕的寫法為「外慕」。
古代漢字中關于外慕的寫法也有所不同,比如在《說文解字》中,将外慕寫為「脈慕」。這樣的寫法表達了人們心中對外界的景物或事物的向往,如同血管中的脈搏一樣強烈。
以下是關于外慕的一些例句:
1. 我對這座城市外慕已久,終于有機會來到這裡看看了。
2. 她對那位音樂家的外慕之情,無法言表。
3. 孩子們對動物園裡的動物充滿了外慕。
除了外慕外,還有一些與之相關的詞彙,如外喜、外愛等,都具有向往外部事物的意思。而與外慕相對的是内懷,表示對内心的追求和内在的滿足。
總之,外慕是指對外界的景物、人物或事物産生強烈喜愛和向往之情的心理表達。無論是古代漢字的寫法還是現代漢字的表達,都體現了人們對外界事物的向往和欣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