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庭中照明的火炬。《詩·小雅·庭燎》:“夜如何其,夜未央,庭燎之光。”《周禮·秋官·司烜氏》:“凡邦之大事,共墳燭庭燎。” 鄭玄 注:“墳,大也。樹於門外曰大燭,於門内曰庭燎,皆所以照衆為明。” 明 宋濂 《孔子廟堂議》:“古者朝覲會同與凡郊廟祭饗之事皆設庭燎,司烜共之,火師監之,其數則天子百,公五十,餘三十,以為不若是則不嚴且敬也。”《紅樓夢》第十八回:“﹝ 賈妃 ﹞于是進入行宮,隻見庭燎繞空,香屑布地,火樹琪花,金窗玉檻。”
“庭燎”是古代宮廷中用于照明的火炬或大燭,常見于祭祀、朝會等重要場合。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庭燎”指古代庭院内點燃的大型照明工具,通常由松、竹、葦等植物捆紮成束,浸油或燃燒松柴制成,鐵制叉杆支撐,立于庭院中。其名稱中“庭”指庭院,“燎”意為燃燒的火炬。
多數文獻注音為tíng liáo,但部分資料标注tíng liào,可能存在地域或朝代差異,建議以主流讀音為準。
如需進一步了解《庭燎》詩文賞析或曆史演變,可查閱《詩經》相關注解或周禮研究資料(參考、4、6)。
庭燎(tíng liáo)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部分組成:庭(廣+廷)和燎(火+尞)。庭的拆分部首是廣,在漢字中常用作地名的象形字,表示一個場所或者空地的含義;燎的拆分部首是火,代表了火焰的形态。
庭燎這個詞來源于《詩經·豳風·北風》,原詩寫道:“北風吹,庭燎起。”庭燎在古代是指在庭院或者大門口燃起的火炬,用于照明或者暖和的功能。
在繁體字中,庭燎的寫法沒有太大的變化,仍然保持着庭和燎兩個字的形态。繁體字是中文書寫系統的一種形式,與簡體字相比,筆畫更加繁複一些。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以庭為例,在篆書時期,庭字的上部是一塊表示戶門的象形,下部是地的象形。在隸書時期,庭的寫法逐漸演變為兩個連接在一起的廣字。燎字的寫法在篆書時期就已經基本形成,逐漸演變為現在的形态。
以下是一個例句,以幫助理解庭燎這個詞的用法:
夜幕降臨,園中的庭燎閃爍着明亮的火光,照亮着整個庭院。
一些與庭燎相關的組詞有:燎原(形容火勢猛烈),燎毛(指燒毛以測試溫度),燎波(指舟行的火光)。
與庭燎義近的詞語有:火炬、火把、火光。
與庭燎義相反的詞語有:寒冰、黑暗。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