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奸邪乖戾。 宋 沉作喆 《寓簡》卷二:“貪淫盜酷,名位過分,欺君賣友,憸愎害人。”
“憸愎”是一個較為生僻的複合詞,由“憸”和“愎”組成,具體解釋如下:
憸(xiān)
指奸邪、陰險狡詐,常用于形容心術不正之人。例如《尚書》中“憸人”即指奸佞之徒。
愎(bì)
意為固執、倔強、剛愎自用。本義為執拗不聽勸,如“剛愎自用”形容人頑固任性。
組合含義
“憸愎”結合兩者,形容人既奸邪陰險又固執己見,多見于古典文獻或史書,用于批判品行惡劣且難以勸誡的人物。例如描述權臣時,可能用“憸愎擅權”強調其奸詐與專橫。
提示:該詞現代使用較少,若在古籍中遇到,需結合上下文進一步分析具體語境。
憸愎是一個古漢語詞語,意思為固執、頑固、剛強不屈的意思。
憸字的拆分部首是心,愎字的拆分部首是忄。憸字的總筆畫數為13,愎字的總筆畫數為13。
憸字的來源較為明确,出自《漢書·藝文志》:“憸:自刃鑿心也。”而愎字的來源則較為模糊,但可以在《說文解字》中找到“忿也,帝出走離鄉曰愎”這一解釋。
在繁體字中,憸字和愎字的寫法與簡體字一緻。
在古時候,憸和愎這兩個字可能會有一些不同的寫法。例如,憸字可能會寫作“憸兮”或“憸半”等。愎字在古代可能會寫成“愎悖”或“愎厥”等。
1. 他憸愎地堅持自己的觀點,無論别人怎樣勸說都不會改變。
2. 這個人愎性太強了,從不聽從任何人的建議。
憸然(形容無法抑制的情感或感覺)
憸忾(形容暴怒、極度憤怒)
頑固、剛愎、執拗
柔順、聽從、順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