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讐書”。校書。 唐 柳宗元 《唐故萬年令裴府君墓碣》:“讎書宮闈,佐職于京。” 宋 曾鞏 《寄郓州邵資政》詩:“鈆筆讐書客,朱轓守土臣。” 清 龔自珍 《城南席上謠一名嘲十客謠一名聒聒謠》:“一客談讎書,蝨脛偏旁大排比。”
“雠書”是一個古漢語詞彙,主要含義指校勘書籍,即對古籍文本進行比對、訂正訛誤的學術工作。其核心在于“雠”字的本義“校對、核對”,強調嚴謹的考據過程。以下是詳細解釋:
“雠書”即“校雠書籍”,指通過比對不同版本或依據文獻證據,修正書籍中的文字錯誤、脫漏、衍文等問題。
來源依據:
《漢語大詞典》明确将“雠”解釋為“校對文字”,如“校雠”即“一人持本,一人讀書,若怨家相對”(劉向《别錄》)。
引用:《漢語大詞典》“雠”字條:“校對文字:~書。校~。”
漢代校勘實踐
東漢班昭(曹大家)曾受诏于東觀“雠書”,即奉皇命校訂皇家藏書(見《後漢書·皇後紀》)。
引用:《後漢書·卷十上·皇後紀》:“(班昭)及鄧太後臨朝,與聞政事。以出入之勤,特封子成關内侯……又诏昭就東觀藏書閣踵而成之,後數召入宮,令皇後諸貴人師事焉,號曰大家。”
校雠學理論
清代章學誠《校雠通義》系統化“校雠”概念,提出“辨章學術,考鏡源流”,将“雠書”從文字校對擴展至學術源流考辨。
引用:章學誠《校雠通義·序》:“校雠之義,蓋自劉向父子部次條别,将以辨章學術,考鏡源流。”
傳統“雠書”需遵循嚴謹步驟:
來源:陳垣《校勘學釋例》總結的“校法四例”,為現代校雠學基礎。
“雠書”是古代文獻傳承的核心環節,衍生出“校雠學”這一專門學科。其名雖古,但現代古籍整理、出版仍沿用其核心理念與方法。
例證:中華書局點校本“二十四史”即通過系統校雠完成,被學界奉為權威版本。
“雠書”是中國古代文獻學的專稱,強調通過嚴謹比對與考據确保文本準确性。其曆史實踐(如班昭校書)與理論發展(如《校雠通義》)共同奠定了傳統學術的根基,至今影響深遠。
“雠書”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讀音為chóu shū,其核心含義為校對書籍,屬于文獻校勘領域的專業術語。具體解析如下:
字義拆解
曆史文獻中的使用
現代意義
該詞現已較少使用,多出現在古籍或研究文獻中,指代傳統校勘學中的文本核對過程,強調對典籍的精細整理與考訂。
若需進一步了解“雠”的其他含義(如“仇敵”),可結合具體語境分析。
傲雪淩霜白報半臂癹骫崩塌邊儲鼻鳴搏風參附尺蠖雠貨瘁志大女人點存丁男妒花女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繁果鳳隻鸾孤負牛幹僮高蓋稿面高士湖閣臣光彩奪目猓猓阖家畫屧胡蜨監言緝緖君卿唇舌居室虧衄蓮臉媒婆木稅南北卷内職鳥帑盤貨噴吐蕎麥輕駛秋碧秋末善後借款合同收聲收束衰叔唆撥通儒碩學退聽完郛汪芒翫味午月五運六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