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外慕的意思、外慕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外慕的解释

犹言他求;别有喜好。《宋书·隐逸传·雷次宗》:“于时师友渊源,务训弘道,外慕等夷,内怀悱发。” 唐 韩愈 《送高闲上人序》:“ 尧 、 舜 、 禹 、 汤 治天下, 养叔 治射, 庖丁 治牛, 师旷 治音声, 扁鹊 治病, 僚 之於丸, 秋 之於弈, 伯伦 之於酒,乐之终身不厌,奚暇外慕?”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上:“若除去了比较分两的心,各人儘着自己力量精神,只在此心纯天理上用功,即人人自有,箇箇圆成,便能大以成大,小以成小,不假外慕,无不具足。”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外慕"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指内心不专一,向往或追求自身本分之外的事物,常带有贬义色彩,强调对本职或本分的背离。以下是详细解释:

  1. 基本释义:

    • 外:指外部、外界、非自身所属或本分之内的事物。
    • 慕:羡慕、向往、追求、仰慕。
    • 合义:心向外求,羡慕、追求不属于自己本分或应专注领域的事物。形容心思不能专一于正道或本职,被外界事物所诱惑、分心。
  2. 用法与语境:

    • 常用于批评学习、修行或做事时三心二意、见异思迁的态度。
    • 强调一种内在的不安定和向外攀缘的心理状态,与“专心”、“内求”、“守分”相对。
    • 例如:批评某人学习时总想着玩乐,或修行者贪恋世俗名利,都可称为“外慕”。
  3. 经典文献例证:

    • 唐代韩愈在《送高闲上人序》中写道:“外慕徙业者,皆不造其堂,不哜其胾者也。”(那些心思向外、见异思迁的人,都不能真正入门,尝到学问或技艺的精髓)。这是“外慕”一词最著名和常被引用的出处。它生动地说明了不能专心致志、被外界诱惑而改变志向的人,无法达到高深的境界。来源:韩愈《送高闲上人序》,收录于《韩昌黎文集》。
    • 《汉语大词典》对“外慕”的解释为:“犹言他求;异心。” 来源:《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4. 近义词与相关概念:

    • 见异思迁:看见不同的事物就改变主意,指意志不坚定,喜爱不专一。
    • 心猿意马:形容心思不专,变化无常,如同猿跳马奔一样难以控制。
    • 三心二意:形容犹豫不决或意志不坚定。
    • 不务正业:不从事正当的职业;也指丢下本职工作不做,去搞其他无关的事情。
    • 内求(相对概念):指反躬自省,专注于内在修养或本职工作。
  5. “外慕”一词精准地刻画了一种因羡慕外界而分散心神、背离本分的心理状态和行为倾向。它提醒人们,无论是学习、工作还是修身养性,都需要摒除杂念,专心致志,方能有所成就。其权威释义可参考《汉语大词典》及韩愈《送高闲上人序》等经典文献。

网络扩展解释

“外慕”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主要见于古文或学术讨论。以下是综合多个来源的详细解释:

基本释义


用法与例句

  1. 古文语境:

    • 强调专注本心,如《宋书·隐逸传·雷次宗》中提到“外慕等夷,内怀悱发”,指表面追求平等,内心却另有抱负。
    • 韩愈《送高闲上人序》中以“奚暇外慕”说明专心致志的重要性。
  2. 哲学引申:

    • 王阳明心学中主张“不假外慕”,即不依赖外物,回归本心良知。

近义与反义


使用场景

多用于学术或文学领域,描述对内在修养与外在追求的辩证关系,常见于哲学、历史类文本。


如需更完整的古籍例句或理论分析,和中的原文。

别人正在浏览...

扳位驳阴残席长惑襜幄穿窬垂眷椿囷促拍带刀卧到时大政方针殿喝断背山敦大耳熟翻布分章析句功过状闺范孩虫含贞横矛荒茫混漫谏戒践校酵素开剪客帐来仪赖有此耳老头儿篱笆璘彬流瘠流水游龙汒洋觅缝明赏不费逆诈懦葸偶婚攀藤揽葛辟士披头盖脸普覆青影三番桑寄生松标睟容踏歌图腾言亡何文艺学无价值显而易见纤绮消场